近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共涉及10個省份,保護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
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標志著國家公園體制這一具有全局性、引領性、標志性的重大制度創新落地生根,也標志著我國國家公園事業從試點階段轉向了建設階段。
國家公園兼具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一直是無數旅行愛好者的樂園。我國首批國家公園設立后,公眾對國家公園是否對公眾開放的問題分外關注。根據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的理念,國家公園將開展自然環境教育,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游憩機會。
對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回應。他介紹,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隔離區,更不是人為設定的禁區。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做到生態保護、生態游憩、生態體驗相得益彰,通過國家公園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國家公園優質的生態產品。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公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景區,雖然具有旅游休憩的功能,但是不能簡單歸到景區里面。因為設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和科學研究,旅游休憩只是一部分功能。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介紹,按照現在的規劃,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開放,一般控制區要劃出一定范圍對旅游者、對公眾開放,滿足公眾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要求,如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觀測點等。
既然國家公園能夠向公眾開放,那么國家公園是否要設立門票制度?在管理方面與普通景區有哪些區別?
唐小平表示,原則上公益性項目可能都是免費的,經營性項目實行特許經營模式,根據每個項目特點核算成本,少收費。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公眾進入到國家公園,能夠感受自然之美,弘揚國家公園之美。
對于是否設立門票制度,魏鵬舉表示,因為不是以盈利為目的,可以適當收取類似普通公園的管理費。但是要保證國家公園的長期維護,一方面要靠公共財政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發揮社會慈善的力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
“可以考慮設立一些類似于捐贈模式的會員制,或者鼓勵社會捐贈和個人捐贈,以這些方式來代替一般意義上的收費。”他認為。
在魏鵬舉看來,國家公園的管理與其功能有關,主要還是以公益為主。參照國際上其他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都是主要強調保護,而不是一般景區的服務游客。因此會對進入的游客數量有一定的規范管理要求。
作為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國家公園應該也最有條件體現新的發展方式,發展國家公園旅游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魏鵬舉表示,景區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游客服務,通過服務獲得利潤。而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不能提供旅游服務。因此國家公園的管理必須首先遵守保護原則,這意味著所有合理的開發利用都要遵從保護原則,不能建類似于酒店、硬化過度的道路等旅游服務的設施。
唐小平介紹,下一步,要編制好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的總體規劃,組建好公園的管理機構,依據批復的邊界范圍進行勘界立標和自然資源資產的確權登記,還要按照每個國家公園的具體生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促進生態保護與社區協調發展。
“國家公園是大自然留下來的饋贈,一定要保護好,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且保護好國家公園會使我們整體的生活質量、社會品質更高。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看,也能得到更好的生態紅利。”魏鵬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