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園】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受臺風和持續降雨影響,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受到洪水威脅。
風雨中,文物人在行動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北方的十月,原本應是天高氣爽、干燥少雨的。然而,一場持續多日的大雨刷新了人們對山西秋天的認識。
10月2日20時至7日8時,山西省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的降水過程,累計降水量超過同期歷史極值。在這場北方罕見、破歷史紀錄的持續強降雨中,山西古建筑、山西文物人共同經歷著重大的考驗。
風雨中,有一種建筑叫山西古建
記者從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各市上報全省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邊護坡、圍墻坍塌等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小面積漏雨等情況,未造成人員傷亡。
平遙古城一處未定級文物建筑里徹底坍塌的房間。李韻攝/光明圖片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眾多的文物大都在地上,是全省文物受災范圍大、受災文物數量多的部分原因,特別是古建筑,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磚瓦等,尤其是一些民居、祠堂、革命舊址等建筑,在長時間連續雨水的天氣中,更容易受到損傷。”專家解釋,“另外,山西疏松的高原土質,在雨水多時,也極易形成坍塌、滲漏等情況。”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洪洞廣勝寺,是一組建于元代的古建筑群。10月22日,記者在廣勝寺下寺的大雄寶殿內看到,端坐的五尊彩塑佛像披上了塑料布,顯然是為了預防大殿漏雨而采取的臨時措施。不過所幸的是,佛像上部的屋面沒有出現滲漏情況。但不是每座殿宇都這么幸運,因屋面滲漏而在殿內地面上形成的水印清晰可見,有些避光角落的地面甚至仍是潮濕的。西廂房可以看到松動掉落的瓦片,寺院的圍墻也有明顯傾斜,用幾根木頭支護著。
平遙古城84號段內城墻部分坍塌,滑落的夯土將磚砌的排水溝擠壓變形。李韻攝/光明圖片
解州關帝廟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春秋樓是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筑。10月22日,記者看到春秋樓一層正常開放,二層閣樓不開放。工作人員介紹,月初的持續大雨期間,閣樓屋面開始出現滲漏,他們及時在二層地面鋪設了防雨布,并將雨水舀到桶中,拎到樓外,因而雨水并未漏至一層。記者了解到,由于及時發現并處理,著名的關公夜讀《春秋》的彩塑并未受到損壞。
有關專家分析,從山西文物總體受災情況看,其中近一半為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漏雨、裂縫、檐部損傷及掉落構件等受災程度占總量的近一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現嚴重險情的較少。”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白雪冰介紹。“十三五”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古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和搶險保護資金10.6億元,使全省358處文物單位中的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
洪洞廣勝寺下寺大雄寶殿內的五尊彩塑佛像披上了塑料布,以防屋面漏水受損。李韻攝/光明圖片
“但作為文物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著28027處古建筑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保護任務,僅靠各級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規律等原因,山西省大多數市縣保和尚未公布為文保單位的文物古建筑保護,依然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這也是此次災害中受損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因。”白雪冰表示,對于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斷提升相應的保護級別,加強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筑安消防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國家文物局及省級文物部門鼓勵各地政府出臺配套激勵、獎補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據了解,2017年山西啟動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文明守望工程”,山西省文物局與省工商聯建立機制,每年召開2次文物建筑認養推介會。目前已完成文物認養238處,吸引社會資金3億元。當然,這個數字相對于2萬余處文物建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然而,“守望”不就是從這一點一滴的事情開始的嗎?“文明”不就是因這點滴的守望而傳承的嗎?
風雨中,有一種堅守叫守護文物
10月21日,記者從平遙古城的北門入城,直奔在這次暴雨中部分坍塌的84號段城墻。
平遙古城的城墻特點是“外磚內土“,也就是外城墻用磚包裹,內城墻是裸露的夯土墻。沿城墻前行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城墻自地面向上約一人高的位置,明顯比上部潮濕,且有部分地方出現“被掏空”的現象。
洪洞廣勝寺下寺被雨水損壞的墻體。李韻攝/光明圖片
負責城墻日常維護修繕的技術員邵帥介紹,這里是古城最低洼的地區,加之有人居住,所以平時就相對潮濕。記者看到,百姓的民居距離城墻就只有一輛卡車的寬度。長期的潮氣浸潤和北方干燥天氣的共同作用,使北門內城墻下段形成酥堿帶。就像人的汗水干了以后會在衣服上形成汗漬,這種汗堿對衣料有損傷,同樣,酥堿帶的土質會變得相對松軟,就更容易被風蝕。
為了避免夯土城墻被大雨損壞,格外脆弱的部分段落被蓋上了防雨布。21日當天,艷陽高照,有些防雨布被掀開了。邵帥說,天氣好就得打開晾,要盡量把土層中的水汽曬干。到達84號段城墻時,維修人員正在掀開防雨布。墻根一人指揮,墻頂兩人操作,把布慢慢地向上拉。十幾米高、三四米寬的防雨布,原本重量就不輕,還得做到既要兩個人動作一致,又不能對墻體造成磨損,因而操作時并非像看起來的那么簡單。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平遙古城的文物人,從管理者到專業技術人員,再到技工,都是平遙本地人。他們對古城有種發自內心的關愛。“從3號開始,一直到7號,連著下呀,雨太大了,達到190多毫米。”21日,平遙縣文物處處長雷雅仙說起那場大雨,依然憂心忡忡。
年輕的邵帥做平遙城墻的維護已經十年,聊起城墻的保護,他說得頭頭是道。提到網上有人因對古城墻知識了解不夠而誤解他們的工作,邵帥有些委屈。土遺址保護是全球性的難題,平遙還是有人居住的,保護難度就更大,“我們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
“干的時間長了,跟這城墻有感情了嘛。”城墻管理處主任張志進是說邵帥,也是在說自己。從4日開始,他就常常住在辦公室。“最怕下雨,越是下雨越要往外跑,很多隱患就是在下雨天才能發現。”每天24小時,他與同事們輪流,每2小時進行一次巡查,外墻、內墻、城墻頂,細細觀察,不放過每一條裂隙、每一處隱患,一天下來,走上萬步是常態,兩萬步也不罕見。
這次暴雨中,古城中受損情況最嚴重的是一些無人居住的傳統院落。王家宅院的外墻上掛著“歷史建筑”的牌子,編號409。打開門,顯然久未有人打理,荒草占據了所有通道。這是一座三合院式的私宅,正對大門的影壁保存得十分完好,但右側門房的房頂坍塌,墻體出現嚴重破損;正房的檐廊也明顯歪斜了;有一間小的偏房已徹底倒塌,看不出模樣。雷雅仙介紹,這個院子由于眾多子女在產權方面的糾紛,長期無人管護。“私人的房子我們也不能硬性介入。可惜了。”雷雅仙長嘆了一口氣。“這里的文物根本不用誰來要求我們維修保護,要是有了問題,我們自己都心疼得不行。”在她眼里,“土也是有生命的”。
其實,雷雅仙、張志進、邵帥等人“守護文物”的情結,折射出的是山西文物人的狀態,也是全國文物人的縮影。
風雨中,有一種行動叫聞“汛”而動
災情發生,聞“汛”而動的不只是文保一線,國家文物局也立即召開辦公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主持,專題研究支持山西省因災受損文物搶險和保護修繕工作。“要高度重視文物應急搶險工作,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全力保障文物安全。”他強調。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到位、省文物局專家組到位,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文物應急搶險資金到位,開展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一些低級別的文物建筑已在著手修復,而高級別文物的維修方案已上報,待批復后即可實施。
水,是生命之源,也可能是奪命之劍。對于文物,尤其是露天的古建筑、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水對于它們,往往就是“殺手”,有致命的危險。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受臺風和持續降雨影響,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受到洪水威脅。國家文物局密切關注各地汛情,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預警,對全國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了具體安排。
7月,一場罕見的持續性強降雨突襲河南,鄭州市、洛陽市、鞏義市、濟源市、新鄉市等文物單位密集地區遭受嚴重災害。
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專題研究支持河南省受災文物搶險工作,撥付文物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項目資金。
于暴雨之中,于洪水過處,河南文物人展開了一場生死時速的緊急救援,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抽排水作業,加大巡查、支護等工作力度,河南各地受災文物建筑、古遺址、考古工地、文物保護工程工地及博物館的搶救保護和重建工作有序開展。
今年第6號臺風“煙花”于7月25日12時30分前后登陸浙江舟山普陀區。在臺風登陸前后,江蘇、浙江、上海的文物系統,根據國家文物局部署,提前預判,加強預警預報,全面排查可能面臨的災害險情,整治安全隱患;制定完善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增強應急處置能力。臺風過境期間,相關省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考古工地等安全有序,未發生文物安全事故和嚴重受災、受損情況。
按照國家文物局安排部署,山東省文物局在汛期來臨之前組織開展革命舊址險情排查工作,發現80處存在險情的革命舊址。山東省文物局緊急組織各市立即采取支護、覆罩等臨時措施,避免險情進一步擴大。
山東省委省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啟動革命舊址搶險加固方案編制工作,建立搶險加固銷號制度,安排專人具體負責搶險加固工作,有效地改善革命舊址保存狀況。
目前,國家文物局正從多方面推進文物防災減災工作。一是推動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將文物安全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強化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確保文物、應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分工協作。二是指導各專業單位開展相關科研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新技術應用及系統集成,形成系統科學體系,推動文物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轉化。三是綜合近期山西、河南等地文物搶險救災情況,舉一反三,研究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文物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辦法,增強文物抗災能力和搶險救災保障。四是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有關成果,進一步支撐文物防災減災工作,加強文物災害風險預判、防范和統籌部署工作。
“文物防災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協調配合、持續努力,也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守護好文物安全。”李群表示,“全國文物系統要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第一’的重要指示,自覺堅定地扛起文物保護的第一責任,切實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好。”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31日?12版)
[ 責編:王麗媛]關鍵詞: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