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擷英】?
作者:顏維琦(光明日報主任記者)
提起海派,人們會想到“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也有人愿意用“兼容并包”“融匯中西”等詞匯來描述。然而,海派的圖景到底是怎樣的?海派的精神是什么?走進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步入“海派油畫大師陳鈞德藝術與文獻特展”的現場,充滿生命律動的畫面、斑斕交疊的色塊、明快的格調會迅速將你包圍。一種爛漫而昂揚的力量,令人沉醉,進而肅然。
這是一位藝術家積六十余載心力,對東西方藝術融合的不懈探索。他的創作,帶有鮮明的表現主義特征,卻又洋溢著傳統寫意的趣味,既葆有西方的油畫質感,又體現了東方的審美精神,不僅豐富了當代中國油畫的面貌,也為油畫中國化的路徑提供了生動樣本。
上海的早晨(油畫)?陳鈞德
生于1937年的陳鈞德,是我國杰出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生前為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早年師從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關良等前輩,續接了中國第一代油畫家的精神和品格,又在美學方面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成就了海派藝術高地的一座新山峰。他的作品,特別是那一抹抹鮮明的色彩,已成為當代海派油畫也是中國油畫史上極為鮮明的藝術符號。
此次特展作為劉海粟美術館的年度重磅展覽,歷經兩年磨礪而成。這是迄今為止對陳鈞德作品和文獻最為全面的展現,囊括一批首次披露的陳鈞德及其師友畫稿、書信和照片。展覽全面展示了畫家60多年的創作生涯,遴選了他自20世紀50年代起不同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有40多年前參加“上海十二人畫展”引起轟動的《有過普希金銅像的街》;有1980年參加“劉海粟、顏文樑、關良、陳鈞德四人展”的兩幅原作;有從未發表過、創作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批自畫像;有突破傳統表現手法、以金屬般閃亮色彩創作而引發關注的《帝王之陵》;有在全國美展獲獎、被評論為“品格極高”的《日映嵐光輕鎖翠》;有充滿藍色夢幻調子的《蒙馬特高地圣心教堂》;還有在上海首次露面的陳鈞德巔峰之作《夢境》等。全場以深度新聞調查的手法發掘和呈現了陳鈞德勇于鉆研現代主義藝術的理想、膽魄和獻身精神,讓觀眾看到一個藝術青年成長為一代油畫大師的卓絕旅程。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看來,陳鈞德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追求現代民族風格理想的體現。范迪安說:“很顯然,他對20世紀以來前輩油畫家所探索的中西融合道路有一種根本的認同,在繼承他們的藝術精神的基礎上,始終將對時代的感懷與現實生活的感受注入筆端,始終把中國油畫應有的中國文化內涵作為研究課題。”
日映嵐光輕鎖翠(油畫)?陳鈞德
也由此,陳鈞德在寫意油畫上的精研和抒情式表現風格,在多樣的當代中國油畫中獨樹一幟。他的藝術,代表了油畫民族化探索的高度,是源于心靈也展現出時代文化精神的華章。
色彩成為陳鈞德表達情感的獨特語言。“他的藝術,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就是在色彩的碰撞中顯現出陽光的明媚、自然生命的嬌艷與燦爛。”有評論說,“陳鈞德的藝術在中國油畫史上的最大貢獻不是中西融合,而是把油畫的色彩語言發揮到了極致,從而提升了油畫本體的價值與意義。”
陳鈞德還是一位出色的美術教育家。自1974年開始回到母校上海戲劇學院任教,直至2008年退休,他在30多年教學生涯里積累的豐富的教案,也在展覽中呈現。關于寫生,他寫道,“何為寫生?一向眾說紛紜。而我堅信,寫生最重要的意義是——寫生即寫生命!”他那果敢鏗鏘的課堂表達,不少學子至今猶記。
山野交響(油畫)?陳鈞德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鮑薇華說,陳鈞德成長于上海,成就于上海,上海是他真正的家園,其作品中大量主題來自上海的城市記憶,其又師承劉海粟,故此,研究和展示海派藝術的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此次展覽。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靳文藝告訴記者,“我們把陳鈞德的作品當成文獻,用文本敘事加作品敘事的方式,梳理自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關良等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以來海派油畫的脈絡走向。通過展陳創新,讓展覽見人見事見真情。”
行至展廳尾聲,你會深深感到,陳鈞德之于上海,早已水乳交融。長期生活在上海,他的藝術創作、情感寄托和靈魂棲居都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通過對都市蓬勃生機的感受,他筆下的“都市田園”風景得以持續豐富,時代的美感、民族的氣息、自然的奧妙流淌其中。他對藝術的傳承發展既是海派文化深深滋養的結果,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發展的呈現。
展覽里,一組照片和畫作令人興味盎然。那是1977年冬天,陳鈞德與劉海粟一同去上海復興公園,在同一位置寫生的作品。還有1978年兩人先后在上海大廈完成的油畫。彼時的上海大廈,是眺望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最佳觀景地,也是感知這座城市發展脈搏的極好入口。在這里,劉海粟繪就了《蘇州河之晨》和《上海外灘》,陳鈞德畫出了他心中的《蘇州河》和《上海的早晨》。兩代人的同題作品首次“同臺展出”,述說了一段師友佳話。這是海派藝術綿延的力量,也是上海這座城市常常令人驚喜、時時予人溫暖的所在。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31日?09版)
[ 責編:王麗媛]關鍵詞: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