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屆北京紀實影像周公布首屆“七日工作坊”非虛構影像創作營獲獎作品名單。
作為本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的創作單元,“七日工作坊”是面向非虛構影像創作者的公共培育活動。經過七天的創作和評委點評,首屆“七日工作坊”非虛構影像創作營獲獎作品新鮮出爐:秦雷雨、劉奇、王碧森、左文娟創作的《拍攝》榮獲“領創員選擇獎”;游粵飛、吳國驥創作的《和母親通話》獲得“最具傳播潛力獎”;詹子琪、曹羽彤創作的《親密漂流》,以及張榆澤、符如成、徐蕾、康兆偉創作的《成為三億分之一》榮獲“Figure·最具長片孵化潛力獎”。
領創員選擇獎
獲獎作品:《拍攝》
無臂女孩初當導演,記錄點滴陽光生活。
創作團隊:秦雷雨、劉奇、王碧森、左文娟
故事梗概:
來京多年的無臂女孩熊燕,深知殘障人士群體在生存、求職、就業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在北京房山,她只身創辦了一家以就業為導向、服務殘障伙伴的公益組織。熊燕每天用雙腳操作手機記錄著日常工作和生活,剪輯短視頻,時不時回到北京做直播,跟殘障網友和關心他們的普通人互動,用積極樂觀的心態記錄著絢爛生命的綻放。
最具傳播潛力獎
獲獎作品:《和母親通話》
媽,我在北京過得挺好的。
創作團隊:游粵飛、吳國驥
故事梗概:
“北漂”是一個極具社會話題熱度的群體。在與家鄉的父母進行通話時,一觸碰到“什么時候找對象”“什么時候回老家”等這些“敏感”話題雙方往往沖突不斷。這些話題和內容,都關于手機后面那無數個“在北京”漂泊奮斗的“我們”,以及兩代人對生活方式和目標的差異。我們希望通過“通話”這種日常形式,讓父母看到“我們”,讓“我們”看到父母,展現雙方的溫情和理解。本片將采用創新性的視頻通話形式,以豎屏方式,利用眾籌素材的模式,選擇多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單身青年與在老家的母親視頻通話的素材,剪輯成片。
Figure·最具長片孵化潛力獎
獲獎作品:《親密漂流》
北京尋愛記。
創作團隊:詹子琪、曹羽彤
故事梗概: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片海域,其中的個體就像一艘艘漂流的小船。在北京,處處都在發生偶遇,但空間的疏離、工作節奏的壓迫、自我意識的膨脹下,我們只能通過手機來聯絡感情,這到底是增加了遇見真愛的機遇,還是在威脅著我們的浪漫關系?該短片以個人的線下約會實錄為主線,結合過往經歷和日常生活,希望以小見大,嘗試梳理自己作為北漂單身年輕人的尋偶心路歷程。
獲獎作品:《成為三億分之一》
備戰冬殘奧會,圓夢北京。
創作團隊:張榆澤、符如成、徐蕾、康兆偉
故事梗概:
在“三億人上冰雪”的遠景目標下,是否有殘疾人的身影呢?16歲那一年,孫奇和另外17名隊友被選中參加殘疾人單板滑雪項目的訓練,成為殘疾人參與冰雪運動的代表者。孫奇全心投入訓練,盡管有腰傷和體重的困擾,但他依然和團隊共同努力,成為隊里的“榜樣”,誓要圓夢2022。借助北京冬殘奧會的契機,像孫奇這樣的一批優秀殘疾人運動員,正在通過自身的拼搏精神,鼓勵著更多的殘疾人上冰雪。他好像沒有“在北京”,但是命運又實實在在地被北京所影響。他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影響了更多的人。
[ 責編:王宏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