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一
一段時間以來,文娛領域存在著娛樂至死、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等亂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美丑觀的混淆。比如,在一些文藝作品中,耽美情節泛濫,病態審美橫行,而質樸之美、陽剛之美、崇高之美被排斥和消解,誤導了人們的精神追求,消解了群眾的奮斗意志。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鞏固和加強社會主流審美,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來。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中華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藝術審美經驗,形成了氣韻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遺產。歷史上許多哲學先賢、文學巨擘同時也是美學大家,他們的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美學思想。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燦爛光輝的傳統文化藝術,不僅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厚的審美文化資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審美觀,加強和鞏固社會主流審美,提升全社會的審美水平,應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給養,不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內涵美、內在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審美表現形式。傳統文學、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文藝門類中的優秀作品,無不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生動體現。以古詩詞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也可以是“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傍晚可以是“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也可以是“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可以是“夜闌清露瀉銀河,洗出芙蓉半朵”……詩詞的韻律美、哲理美、凝練美、畫面美千百年來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默默地進行著美的傳遞。由審美的視角打開傳統文化之門,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燦爛,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積極的審美價值引領。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古諺云:“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追求蘊涵著對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過程也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的過程。今天我們仍然不能脫離“真善”來談美,那是因為脫離“真善”談美會使美變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會造成名不副實、徒有虛表,會陷入淺薄、膚淺,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惡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厚的審美元素。縱觀中國動畫發展史,早期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等或從中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取材,或采用剪紙、水墨畫等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彰顯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國產動畫電影,也都巧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將傳統文化予以鮮活逼真地呈現,從而符合當代觀眾審美,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贏。梳理這些作品的創作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文化始終是其內容的底色,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始終是其創新的出發點。也就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暗藏著保障文藝創作成功的密碼。
展現中華美學風范,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能東施效顰,以洋為美。近年來,受國外流行文化的影響,一些綜藝節目缺乏對我們自己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要么照搬照抄外國的節目模式,要么拼明星拼流量拼八卦,久而久之,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造成誤導,也讓社會的主流審美發生偏移。審美出現偏差危害很大,不僅會造成美丑標準、是非標準、對錯標準的混亂,還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審美觀的背后是社會文化問題,關系到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文化來滿足和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創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審美品位的文藝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內涵、有中華文化基因的文化產品,如果不對丑陋的審美加以駁斥、對崇高的審美加以弘揚,就會出現美丑觀的混亂,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一些媒體和平臺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默默打磨文化精品,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創作之路。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表現方法,讓古代先賢從典籍中“走”出來,“親口講述”典籍中動人的中國故事;河南廣播電視臺端午節晚會上,水下舞蹈《祈》將飛天與洛神、古典文化與現代舞美藝術意象結合,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把文學經典《洛神賦》演活了;山東廣播電視臺堅持“悠久文明?青春中國”定位,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出《齊魯家風》《齊魯文化大會》等節目,讓“活著的齊魯文化”在藝術上有了可知可感的美學呈現。此外,《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學小名士》等節目,掀起了一股詩詞熱、國學熱、國風潮,深受青少年觀眾的喜愛。很多青少年網友表示,他們被節目中的美所吸引,重新燃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總之,深挖蘊藏于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的精神內涵和審美經驗,有助于提高原創能力,有助于塑造出符合民族特色、有文化歸屬感的藝術形象,有助于創作出有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的文藝作品。
中央宣傳部近日印發《關于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別提到樹立正確審美觀,加強文藝創作審美導向把關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在今后的文藝實踐中,我們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審美的文化內核、藝術形式、原創源泉和價值引領,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的方式創作出更多充滿中國文化元素和東方審美韻味的作品,以此來彰顯中國文化的審美魅力,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中華美學。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0日?13版)
[ 責編:李方舟]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