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手藝⑥】
我給古籍當“大夫”
講述人:浙江省海寧市民間古籍修復師王志江
由于癡迷文物古籍,十幾年前,我從工廠辭職,專門學習古籍修復手藝。
為此,我走遍周邊各大書店,找尋古籍修復的“醫書”,也常常逛各個古玩市場,找廢棄的殘破古籍上手。經過一番摸索,基本掌握了溜口、接書腦、劃欄、訂線等修復工序。我還到海寧市圖書館跟班學習,3年后出師。
修復古籍,是挺費神的活兒。拿到一冊古書,先要細細觀察和分辨,揣摩它的特性,檢測紙張厚度和PH酸堿度,針對不同“病因”,結合刊刻年代、紙張類型等,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幾十道工序,時間少則一月,長則數年,必須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
十幾年下來,我“醫治”的古書有2000多冊。年代最久遠的,是明萬歷刻本、徽派版畫杰作《人鏡陽秋》。
修復破損最嚴重的一冊,要算光緒重刊本《嘉靖海寧縣志》(九卷)。此書受水浸未能及時風干,又長期被重物所壓,書頁緊緊黏合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書磚”。我反復審視破損程度,研究修復方案,最終采用沸水泡揭法,將“書磚”浸泡兩日后取出,逐頁揭開,晾干。之后又根據各書頁破損程度的不同,酌情采取修補、托裱等方法進行修復。經過近一個月努力,該書又“活”過來了。
給古籍當“大夫”,需要匠心,更要有情懷。經自己的手,讓歷史記憶“復活”,想想,還有比這更開心的事嗎?
(光明日報記者陸健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1日?01版)
[ 責編:李方舟]關鍵詞: 好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