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梨園戲:“活化石”要活下來更要活起來

    2021-11-14 06:26:5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黃科安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泉州梨園戲,在共和國成立后曾數度進京獻演,均獲得極大的成功和聲譽。其實,這個古老的劇種曾經走到戲班散棚、藝人回鄉的末途,是新中國的“戲改”政策,讓它絕處逢生,并從此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守正方能創新

    梨園戲能夠獨步于當今戲曲舞臺,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它不僅在劇目上傳承了宋元南戲,而且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虛擬化、程式化表演模式。舞臺設置簡樸,一桌二椅,深黑的天幕,四周以虛擬的欄桿界定演員有限的表演空間,傳統的壓腳鼓,配以南音的樂器,再加上演員服飾的本色扮相,讓那個方丈舞臺彌漫著一種古典的意蘊和古雅的格調。

    梨園戲傳統劇目《劉智遠·逼父歸家》劇照

    梨園戲素來有嚴格規范的“十八步科母”。以“手”姿為例,就有“拱手”“舉手”“分手”“指手”“采手”“提手”“云手”之分。在具體表演中,旦角袖口短,雙手袒露在外邊,擅長創造出以各種動植物名稱命名的“手”姿,諸如“蘭花手”“姜母手”“鷹爪手”“毛蟹手”“觀音手”等。在人物造型上,梨園戲也曾跟風模仿“宮裝”。這種裝扮雖看上去華麗、漂亮、光鮮,可缺少一份獨有的底層百姓的泥土味。新世紀以來,梨園戲劇團加大“回歸傳統”的舉措,經典劇目《陳三五娘》中黃五娘和益春兩個角色造型,重新還原為傳統民間的素衫裙與背心胸巾。這些劇種個性的本真回歸,很值得贊賞與肯定。

    梨園戲多為“文戲”,整體風格比較精致、典雅、優美。但在整理和改編傳統劇目過程中,也發現有例外的現象。如《朱弁》,是經老藝人蔡尤本、劉鑒司口述搶救下來的傳統劇目,尚留十一出,但劇情脫節嚴重,枝節蕪蔓。新文藝工作者林任生改編時,拋棄原本“家國”并重的雙主線,而以朱弁使金16年的故事為主線,凸顯其忠貞堅毅的愛國情懷,格調偏悲壯。新世紀以后,著名編劇家王仁杰對林氏整理本進行一些新思考,認為該劇目雖能正面描寫宋、金之間的民族矛盾,但卻不敢充分描寫“兒女家庭私情”,甚為可惜。2021年,他推出新改編的《冷山記》,側重從“兒女情長”切入,以反映“民族大義”主旨。該劇目增添“裁衣”一出,表現朱妻為婆婆祝壽而縫襖,刻畫她的賢惠與善良。初看時,該出似乎與雪花公主無關,但實際有了這一層鋪墊,才能極盡表現朱弁與雪花公主對外雖以夫妻相稱,但對內只能以兄妹相待的另類愛情。至于“公主別”這一場,雪花公主趕往長亭,兩人灑淚別離。雪花公主對朱弁的愛,真誠、純潔而又無私。這種犧牲自我而無功利性的愛情,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都令人感佩。為了充分詮釋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高潮,在此處安插了兩支南音名曲——《心肝跋碎》和《舉起金杯》,從而將劇場氣氛帶到了巔峰,盡顯梨園戲文戲的獨特魅力。

    “搶修”殘缺劇目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梨園劇團經搶救整理下來的傳統劇目多達70多種,號稱全本戲有46種,但實際上有很多缺失狀況。在這些全本戲中,以《陳三五娘》《蘇英》保存最全,分別是二十二出和二十七出。《陳三五娘》需要三個晚上才能演完。這一情形并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實際需求,因而劇團經過多次修改和刪減,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會演時,僅剩九出。《蘇英》劇目初排時也是需要三個晚上,后來劇團覺得該戲蕪雜,索性擱置下來。1981年,該劇目才由編劇莊長江壓縮為上下集、每集各七出后搬上舞臺。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是較全的口述本,梨園戲也是在走一條刪繁就簡之路。

    梨園戲傳統劇目《陳三五娘·大悶》劇照

    梨園戲劇團真正需要面對的是遺存下來的傳統劇目大量“殘缺”問題。而在這方面,劇團累積了不少經驗與教訓。如宋元南戲遺存《朱文太平錢》,該劇在明代就以為失傳,不承想在清代的一本記賬簿上發現了遺存的三出劇本。林任生整理時,對人物身份和故事細節作出一些刪改,擾動了該劇目的原生狀態,結果干擾和誤導當時一些專家的研究論斷。改革開放后,劇團意識到這一問題,重新恢復該劇的原貌,并晉京演出,得到相關專家的充分肯定。可見,梨園戲只有秉持“修舊如舊”的傳承理念,才能讓傳統劇目重新煥發迷人的光彩。

    新世紀以來,劇團上下對保護好這份“宋元南戲”的“殘本”遺產,有了更深入、更真切的認識。傳統劇目《劉智遠》《王十朋》屬于南戲“荊、劉、拜、殺”四大劇目之一,其價值不言而喻。《王十朋》雖有口述劇目,但并不完整,其中孫汝權篡改書信、錢玉蓮被逼改嫁均出現缺失。劇團在搶救復排時,曾向昆曲《荊釵記》取經,利用其內容與模式改編該劇,結果演出后并未得到認可,大家為此感覺壓力甚大。后來經過商量,大家認為還是應該堅持本劇種特色,采取分階段排演,并先以“折子戲專場”對外公演,待獲得觀眾認可后,再一折折地串并起來。

    同時,新一代藝人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又有所推進、有所發展。他們不僅對情節拖沓、內容糟粕進行刪減,而且讓整出戲在節奏把控上日臻完善。比如《劉智遠》中,讓人印象頗深的是最后一出劉智遠踢門進入與李三娘相見的情節。大家都認為不好,有悖現代人的舞臺審美習慣,提出劉智遠的“踢門相見”改為李三娘“主動開門”,來個“出門月下相見”,并在傳統曲牌【萬年歡】的襯托渲染下,讓兩位歷經滄桑的夫妻緩緩地、深情地相見,把16年的夫妻離別濃縮在這幾分鐘的舒緩表演當中,讓觀眾充分感受男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同時也發揚了梨園戲文雅纏綿、緩歌曼舞的藝術傳統。而這一神來之筆,不僅創造性解決了該劇目中間缺失的內容問題,也讓故事前后兩部分有機銜接起來,進而將梨園戲的“文戲”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抓住傳承主線

    中國戲曲的演出雖有全本戲與折子戲之別,但就梨園戲來說,由于各種因素,真正意義上的全本戲是不存在的。以經典劇目《陳三五娘》為例,從明清時代的五十出,到民國時期的二十二出,再到1950年代華東會演的九出,這已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本戲了。可以說,經典劇目在傳承過程中出現流失現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所謂的“全本戲”,只是人們理想中的形態,很多劇目的搬演,其實屬于廣義上的“多折戲”而已。因此,梨園戲劇團提出“恢復百出傳統折子戲”的長期保護傳承計劃,不能不說這是頗有遠見的舉措。

    梨園戲《朱文》古抄本封面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

    在梨園戲迷心目中,最為經典的一出折子戲是《陳三五娘》中的《大悶》。這是一出旦角出演的獨角戲,要一人在舞臺表演黃五娘思夫的內心狀態,時間長達四五十時分鐘。梨園戲中一些特定的表演程式,如眾所皆知的梨園科步——“落科”就出現在這出戲中。

    現任梨園戲劇團團長、兩度獲得全國戲劇“梅花獎”的曾靜萍,是改革開放后加入劇團的新一代演員。她稱,《大悶》這出戲曾是他們這代人向往的“神奇的傳說”。遺憾的是,梨園戲劇團成立后,這出戲已無老藝人能夠傳授。

    然而,機會卻在2000年突然降臨。高甲戲知名藝術家蔡秀英在與曾靜萍相識后,主動表示愿意教授這出折子戲。原來蔡秀英早年曾學藝于梨園戲班,后來才轉行去高甲戲劇團,這段舊聞一直不為外界所知。于是,曾靜萍在老藝人的傳授下,用了整整一個夏天才學完。戲雖學完,但她表演起來還是覺得難度甚大,不是“快”就是“過”,曾有一度失去信心。后來,隨著人生閱歷、演藝經驗的累積,她才真正走進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當演員與扮演的“角色”毫無間隔地融為一體時,其演技就進入出神入化的境界。近十幾年來,曾靜萍帶著《大悶》這出戲,不僅到過上海、北京演出,而且還走出國門,到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巡演,讓更多的觀眾領略這出折子戲獨特神奇的藝術魅力。

    今天,梨園戲劇團不盲目追求時髦,而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宋元南戲的歷史遺存。他們對傳統劇目的熱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真誠和迫切,也更有一份來自內心的文化自信。他們的心愿是,不僅要讓梨園戲這個戲曲“活化石”活下來,而且要讓它活起來!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4日?12版)

    [ 責編:李方舟]

    關鍵詞: 泉州梨園戲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美女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久久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电影天堂|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