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簡論審美德性

    2021-11-15 06:29:0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范淵凱(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審美與德性之關系及其運行機制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歷史上圍繞兩者的探討由來已久。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盡善盡美”的審美準則。在古希臘,柏拉圖等哲人尤為注重“善”對公民健康審美力的培育,此時的美與善幾乎是同一的。真正將倫理學與美學緊密聯系的是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的“美是道德的象征”這一命題,他通過對“超感性基體”的闡述將無功利的美學判斷和有德性目的的道德判斷融合在了一起,認為美與德的連接體現在藝術對道德理念的感性化表達上。21世紀初,有學者在傳統德性倫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審美德性”的概念,即審美主體在審美時恰當與適度的情感品質。然而,審美德性并非僅僅指審美主體的道德品質,亦非審美與道德的簡單疊加。就審美與德性的邏輯關聯來看,審美德性既包含審美活動中各種應然狀態的倫理關系,也是審美本身所踐行的一種道德規律。作為社會現象的審美德性主要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把握。

    審美德性是審美價值的重要取向

    審美是主體在鑒賞過程中所收獲的精神愉悅、人格自由及心靈凈化等感受,屬于價值活動的范疇。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會歷史實踐過程形成的各種關系之中,必然體現著主客體關系的統一,從而具有顯著的客觀性。

    審美價值具有多層次性。具體的審美實踐并不僅限于轉瞬即逝的美感經驗,審美主體獨特的體驗方式和長期積累的理性判斷都是愉悅情感產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談道:“它(審美)不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據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為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構成我們存在的最終目的——我們的道德使命里去尋找。”審美可以聯想到道德,人們的心靈觸發美感時往往會運用道德的評價。當審美主體驚嘆純潔的顏色或莊嚴的韻律時,已然由審美領域自覺過渡至道德領域。由此可見,審美價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悅等基本價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帶來的超越感與升華感。

    審美價值內涵道德判斷。無論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對象產生了能夠滿足主體審美需要、引起主體審美感受的某種屬性時,才具有審美價值。而審美價值的生成過程并不只是純粹的鑒賞判斷,還依賴于審美主體通過理性判斷充分認知到自身的審美目的和審美需求。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而言,審美主體基于個人或社會的原因會形成內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結構,即“期待視野”。而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審美個體,道德情感、道德價值等觀念結構均是“期待視野”的重要組成。個體的道德理念建構了一定的審美目的和審美需求,并在審美判斷時與其他目的協調一致,共同形成了審美價值取向。所以,審美價值的出場既是主體于對象表現形式的鑒賞,也是于對象存在和本質的思考,是客體形式與主體理性的和諧一致。

    高層次的審美彰顯德性。美的體驗承載著豐富且深刻的人與社會的信息,因而高層次的審美往往是形式與內涵的統一,體現為“盡美矣,又盡善也”的本質欲求的實現。成功的審美體驗不僅在于感官的悅納,更在于從看似平凡的審美對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內在理念,通過觀察與思考闡釋藝術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蘊,從而觸發強烈的道德情感。審美行為在一定意義上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所呈現的德性的審視,人的視覺和心情的愉悅則是對審美價值的詮釋和體現。因而,高層次的審美往往會激發道德層面的崇高感。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所謂“思無邪”,正是基于德性修養層面提出的對個體審美價值取向的要求。

    審美德性是審美主體的內在修養

    德性提升審美境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要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審美主體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才能與對象建立起良好的審美關系,才能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且獲得震撼人心的審美體驗。這種藝術修養并不是天生的稟賦,而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生命的深刻領悟和對道德的精當見解。其中,德性作為涵養內在修養的重要內容,對主體的審美境界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性引導審美態度。美感的出現不僅是轉瞬即逝的短促體驗,主體在獲得一個靈感或者美感之前往往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這來源于不斷地體悟生活、觀察世界和自我學習。偉大的藝術家善于從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價值,通過觀察與思考發現藝術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蘊,從而觸發真摯的情感,創作出引發共鳴的作品。譬如周敦頤作《愛蓮說》,正是在觀察蓮花的形貌特征與生長環境時,領悟到了其與君子“夫唯大雅,卓爾不群”高雅情操的共通性,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創作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可見,審美主體只有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才能準確體悟出對象的內在意蘊,從而形成有力的感官沖擊。因此,審美主體長期持有的道德修養和道德理念,往往也會影響其審美評價和所取的審美態度。

    審美德性是審美活動的道德規律

    審美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生命活動,體現著自由、自主和自覺的創造性人格,是主體和對象所建立的對象性關系。審美關系的建構,既與對象所呈現的性質緊密相關,也取決于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力量,只有克服了異化勞動而從事的審美活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本質對象化。雖然從審美目的而言,主體在審美活動中不企求獲得現實利益,不帶有直接的功利目標,但涉及社會生活層面,這種無功利又往往指向了一定的目標或需求,具有著內在規律。

    審美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在《手稿》中寫下了:“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才對我而存在。”馬克思的這段論述揭示了審美主體在選擇和重塑對象過程中所遵循的重要規律,即“對象的性質”能否展現“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在審美活動中,“對象的性質”是審美對象所擁有的特質,“本質力量”則是審美主體賦予對象的一種想象,歸根結底所反映的是主體在社會生活中所體悟的“人的本質力量”,即“我們的生產同樣是反映我們本質的鏡子”。因此,只有當審美主體認識到審美對象能夠被“人化”時,才具有了審美需要。人的審美活動,既要符合客觀對象的本質與規律,也要展現“人的本質力量”。

    道德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組成。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最本質的屬性是社會屬性,審美需要也是人的一種社會需要。人的力量固然離不開自然,但其本質力量是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人的本質力量”包括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而審美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其精神力量涵蓋了情趣、信念、道德等。審美正是在各種審美關系和諧平等的基礎上,依據一定規律而形成的與審美意志相一致的自主行為。所以“人的本質力量”之中包含協調社會關系的作為精神力量的道德,而審美活動也是主體將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對象化的過程,遵循著道德規律。譬如《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是作者將憂國憂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鳥之中,使“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呈現出對山河破碎、國家衰敗的無奈感慨,才能獲得滿目凄然的審美效果。因而,審美活動只有放置于社會實踐與道德關系中進行考量,才能成為通向德與美的橋梁。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5日?15版)

    [ 責編:曾震宇]

    關鍵詞: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日本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亚洲高清视频一视频二视频三|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专区一va亚洲v天堂|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亚洲成在人线av|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