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手藝?】
講述人:深圳市龍崗區甘坑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官賢
客家涼帽,是張氏客家人從福建長汀府祖傳下來的老手藝。
甘坑的涼帽,頂上鏤有圓孔,通風透氣,特別適合南方濕熱的氣候;篾條上,涂著一層薄薄的特制青綠染料,不僅防霉防潮,還能穿插在“帽笪”中編出好看的圖案,還有“福祿滿堂”“風調雨順”等字樣,既實用又漂亮。
做涼帽,要經過三十三道工序。砍竹、裁竹、破篾,這些粗活,主要由男子去干;女子呢,織帽箔、掃桐油、扎水藤……
從前,在我們甘坑涼帽村,除了種田、打魚,家家戶戶都做這個。我初中畢業后,跟著老師傅學手藝,成了村里為數不多掌握全套技藝的人。
我還有個祖傳絕活——用牙“撕蔑”:竹篾要多薄就能撕出多薄,織出的“涼帽頂”,竹篾均勻、輕巧,內外帽框的間隙超不過0.1厘米!
過去,涼帽賣得俏,每月還能出口好幾千頂。東南亞的華人華僑都喜歡買上一頂,掛在家中以解鄉愁。后來,務農用涼帽的人少了,銷路越來越窄……
“可不能讓這門老手藝失傳呀?!鼻靶┠?,村干部動員我回來,還幫我成立了涼帽工作室。我收了兩名學徒,開發出了適合小孩子佩戴的“小涼帽”。涼帽越小,工藝越難,因為弧度太小,竹的帽弓很容易折斷,要想編出帽笪的圖案可不容易!
不過,“小涼帽”推出后,受到了小孩子們的追捧。去年,“小涼帽”還被拍成動畫片在央視播出。
看來,老手藝只要瞄準了新需求,因市而變,天地寬著呢。
(光明日報記者黨文婷、嚴圣禾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3日?01版)
[ 責編:楊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