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動態】
近期,山西省高平市有關部門接到澤州中學教師和民間古建愛好者的通報,稱該市神農鎮中村圓融寺尚存金代木構建筑,并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予以學術鑒定。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迅速響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宋建筑史料編年研究”課題組赴現場調研,開展了文獻史料收集、建筑形制記錄、三維掃描、航拍、訪談、木樣采集等多維度的全面調查研究工作。
高平中村圓融寺現存一進院落,其格局構成為:門殿,后殿(三間,已塌),后殿兩側東、西朵殿(各三間,東朵殿清乾隆時擴建為春秋樓,東、西朵殿均部分坍塌),東、西配殿(各五間,西配殿已不存)。圓融寺現存最古老且最完整的建筑為門殿,其主要形制為:面闊小三間,進深六椽,廳堂造,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七等材,屋頂原為歇山頂,后改懸山頂。外檐斗栱被包砌于磚墻內,從前檐和轉角鋪作露出磚墻的部分形制分析,圓融寺門殿外檐斗栱為五鋪作,昂狀耍頭,補間鋪作耍頭后尾里轉做挑斡,扶壁栱為泥道單栱承方,方上影刻慢栱再承素方。其斗栱上的琴面昂、橫栱抹斜、翼形栱等形制,符合晉東南金代中后期的時代特點。但經全面考察后,研究團隊發現,圓融寺并非單純的金代建筑,其內部梁架仍存在北宋建筑構件,如殿內部分角梁和駝峰之上,尚存六朵斗凹下撇出鋒的櫨斗,此形制為晉東南地區北宋中后期的典型形制,且不見于金代。又如,四椽栿對接乳栿,底皮相平、大叉手抵襻間方、四椽栿加工方正等皆為北宋常見的梁架形制。綜合現場建筑形制與文獻史料判斷,中村圓融寺門殿應始建于北宋中后期,金代中后期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檐下斗栱被全部更換,但仍保留了部分宋代構架,其后,明清重修時,屋頂瓦作被全面更換,屋頂形式亦由歇山改為懸山,并包砌四面磚墻。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生產大隊將其用作糧庫,圓融寺門殿得以保存至今。在調研的基礎上,北大團隊還提出了近期保護建議。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開展其歷史價值和建筑考古研究,為中村圓融寺的修繕和利用奠定學術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平中村圓融寺門殿的發現和價值確認,不僅增添了一處珍貴的宋金木構古建筑遺存,更重要的是,其發現和價值確認過程,體現了當地群眾、社會力量、地方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密切協作。這充分說明,社會各界已經形成了文物保護和價值認知的自覺與合力,我國的文化遺產必將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護,文化遺產事業也必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作者:徐怡濤,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6日 14版)
[ 責編:]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