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剪出”中國氣派
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段建珺
【這五年,文藝為美好生活添彩】
我常常想,作為新時代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是幸福的。這個稱號既是榮譽,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通過實踐,我總結出傳承和弘揚剪紙文化的“二剪論”和“三步曲”。所謂“二剪論”,指的是一剪傳統,二剪創新。我始終認為,新時代的傳承人應該同時用好“兩把剪刀”,一把剪傳統題材,用來傳承原汁原味、本地域、老傳統的剪紙;一把剪新題材,用來創新。否則,就不是一個真正有擔當的傳承人。“三步曲”指“用剪化情、用剪傳愛、用剪布道”。用剪化情,是指把“剪刀下的文化”傳遞出去,凝聚人民群眾的家園情;用剪傳愛,是指用有溫度的剪紙,增加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用剪布道,指的是用剪刀和紙傳承延續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大畫家陸儼少先生說過,學畫,“第一口奶很要緊”。我想,繪畫如此,剪紙亦如此。那么,對于學習剪紙來說,這“第一口奶”是什么?那就是傳承人祖祖輩輩所生活的民間地域文化,而不是別處的文化。只有喝好“第一口奶”,我們才能將剪紙所蘊含的獨特民俗、審美、藝術、歷史等文化信息延續下去。不然,傳承便失去了靈魂。而所謂創造,到頭來只能成為一個空殼,膚淺無根。
千百年來的剪紙文化,就是靠一把剪刀和一方紙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但工具和材料的簡單,并不意味著剪紙是簡單的。相反,中國民間剪紙用簡單的工具“剪出”了一種簡約、曼妙、深厚、變化無窮的大美。
作為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人,我深感榮幸。一生與剪紙相伴,我感到無比幸福。剪紙之于我,不僅是文化傳承上無可替代的責任,更是我精神和靈魂的樂園。我認為,只有深深扎根地域文化,傳承民間剪紙傳統,老老實實向民間剪紙老大娘學習,熔鑄個性,發揮靈性,才能夠創造出具有中國氣派的剪紙文化。我想,這是新時代傳承人應該堅守的剪紙初心。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9日?15版)
[ 責編:丁玉冰]關鍵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