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動態】
作者:趙凡
近日,“新時代背景下的清學研究暨第六屆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南大學聯合主辦,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楊艷秋,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鄔文玲,湖南大學副校長謝赤等出席開幕式。高翔指出,加強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歷史研究,必須高度重視清代歷史,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話語權,讓清史研究切實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能。《四庫全書》纂修是清代著名的政治文化工程,如何構建新時代“四庫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將清代學術、政治文化研究推向新高度,需要學界共同思考和努力。
主旨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黃愛平系統梳理了清前期官修經解與經學研究的具體情況,深入解析了清廷官方經學體系構建的背景及其過程,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政治訴求、思想觀念及學術意義。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教授董恩林對清人文集存藏與整理現狀進行了細致梳理,將清人文集的經義文獻匯總分類,并對其學術價值進行了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升對四庫館臣邵晉涵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九國志》進行了細致研究,梳理了大典本《九國志》的版本、編次情況,提出了重新整理《九國志》的計劃,希望能由此個案推動針對大典本古籍的整理與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司馬朝軍對類書研究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梳理,在此基礎上強調類書研究需要注意從整體上提升理論水平,在類書解題方面需要改寫《四庫提要》,在典籍整理方面需要創造新模式。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吳國武從四庫學、禮學文獻和清代禮學史角度對有清一代禮類文獻的校讎著錄活動進行了研究,指出自乾隆朝四庫館開館后,清代學風開始朝考證與經世并存的特點轉變,不僅在禮學文獻整理與清代禮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對于今天的禮學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也有著積極意義。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鄧洪波教授對清同治年間刊印的《湖南文征》進行了詳細整理,指出《湖南文征》作為湖南歷史上第一部文章總集,與湖南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沅湘耆舊集》合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湖湘文脈與學統的底色與基礎。
分組討論環節,兩個分會場主題分別為“四庫學研究”與“清學研究”。前者圍繞《四庫全書》閣本濫補闕文、四庫本《讀四書叢說》、四庫館臣、《四庫全書》纂修經費來源、《四庫全書》與文獻傳承、日本學者的“四庫學”研究等問題,展開了細致討論;后者則圍繞清乾隆年間宮廷修史、乾隆文化政策調整與儒學修身模式、清初的儒學凈化運動與考據學的興起、文溯閣藏書流變考、清人相關著作研究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與會學者在分組討論中積極互動,集思廣益,針對當前“四庫學”與清代學術文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發表了真知灼見。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20日?14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四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