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宇(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會議提出,要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臺,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在網絡和數字化時代,文化新業態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其中文物成為重要的標識要素,在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用文物講述中國故事,最傳統的方式就是舉辦文物展覽——琳瑯滿目的各種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燈光里,迎接著八方來客近觀遠望、打量端詳。在無聲的展示中,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歷史能被知曉多少,取決于太多外在因素。講解員的水平、參觀者的文化素養、展覽的時間,甚至展覽場所的交通條件、展覽當天的天氣狀況等都會影響展覽效果。這種靜態展示中的文物,其實是中國故事被動的講述者。
要想讓文物成為中國故事的主動講述者,就得讓文物“開口說話”,即借助于科技、產業甚至藝術的賦能,將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主動挖掘出來、呈現出來。
網絡游戲與文物結緣較早。《王者榮耀》中的長城和敦煌,《QQ飛車》中的司馬臺長城賽道,《天涯明月刀》中的云岡石窟……越來越多的網絡游戲為玩家架起了了解文物和歷史的橋梁。很多自帶中國文物元素的國產游戲已成功“出海”。2020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游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達154.5億美元,不僅在美、日、英、德等主流市場站穩腳跟,在沙特、土耳其、印尼、巴西等新興市場也表現良好。在游戲的超級數字場景中,一件件文物不再是身蒙塵埃的老物件,而成為外國玩家眼中中國文化最好的講述者。
文藝工作者也從文物中找尋靈感,或直接把文物作為創作素材。網劇《古董局中局》圍繞古董鑒寶展開,劇中文物以及主人公許愿的文物鑒定素養,成為展開“局中局”至關重要的線索,而線索背后的鑒寶故事與文物行業的種種規矩,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元素。《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則運用綜藝手段直接講述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許多文博單位及相關機構、文物愛好者、文博“發燒友”更是直接試水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制作推出了內容豐富、異彩紛呈的文物類短視頻節目。根據抖音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5月,抖音上跟博物館有關的短視頻數量超過3389萬個,播放超過723億次,獲贊超過21億。
用文物講述中國故事不難,難的是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在近日由故宮博物院和騰訊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上,各界專家的一個共識是,要破解上述難題,須運用科技手段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數字化水平,推動文物利用方式的創新。論壇期間,推出了故宮超高精度“數字文物”,并借助VR、AR技術還原了故宮倦勤齋的部分場景,讓觀眾見識了數字化賦能文物的強大能力。專家們認為,數字化技術手段是讓文物“開口說話”的一條捷徑,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指間、耳間和心間。
講好中國故事,文物不僅要“開口講中國話”,還要學會“講外國話”,即做好文物的海外傳播工作。總體來看,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來,特別是“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推出以來,我國文物“出海”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帶有中國文物元素的文化新業態在海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線下模式的有益補充,助力了中華文化海外影響力的提升。不過,不同文化業態尚未形成講述中國故事的合力,且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此次《實施意見》的出臺表明,中央對文物事業寄予了更高期望。廣大文物工作者的肩上又多了一項擴大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使命。接下來,文博行業須推動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進一步夯實文物乃至文化數字化的基礎,為文化新業態提供更加豐富的創作資源,加快將承載中華文明的文物轉化為各種數字化產品,為海外觀眾與我國文化瑰寶近距離接觸提供便利,進而架起民心相通之橋,鋪就文明互鑒之路。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22日?13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