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布會現場,王可然(左)和主持人張越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應妮)《一切為戲劇:央華戲劇制作人工作方法論》日前在京首發出版。作為《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冬之旅》等經典大戲的總制作人,該書作者央華戲劇創始人、藝術總監、制作總監王可然在書中深度披露工作心法和舞臺運作內幕,分享作為戲劇制作人工作理念與實戰經驗,涉及創作、演員、導演、市場、品牌等多個方面。
用幾年時間采訪與觀察王可然的清華大學教師牛萌,是《一切為戲劇》的執筆者和共同作者,可她一開始也不明白,戲劇制作人是為何?牛萌說,“事實上,就連許多戲劇從業者,也以為戲劇制作人就是‘找錢、攢人、平事兒’的;他們有時像財務、商務、大管家,有時像銷售、宣發人員、票務,還可以充當經紀人、保姆和后勤;他們負責找錢、攢資源、打雜、‘救火’……總之,操心劇組的一切瑣事,唯獨與戲劇藝術本身無關——這也是國內多數戲劇制作人遭遇的誤解和低估。”
《一切為戲劇》書封 央華戲劇供圖
王可然并不將自己只局限在某種角色里,或者說,他反對為“戲劇”和“戲劇制作人”貼上一切標簽,他推崇那些從生命里長出來的、從心里長出來的東西。“戲劇要撫慰人心,它要跟人的內心直接發生關系。”
在他看來,戲劇是一門很窄的行當,而了解戲劇的人群更窄。出于一種焦慮感,王可然希望可以有一種方式,展現戲劇制作人的工作內容,消除外界對戲劇的誤解,“這種誤解對戲劇發展是有害的。我確實想過,是否應該有一本書或者一門課程,講述一下真正的戲劇制作人是做什么的,在這個想法的推動下,我和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有了合作。”
牛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自己對王可然的觀察與采訪寫了下來,她說之前不了解戲劇制作人,了解之后,發現這份工作太過可怕,每天都在高度的不確定當中度過,而戲劇制作人,就是將這一切變量慢慢變成確定事實,從無到有的過程,很具有普遍啟發性。“我覺得這個能力,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能力,因為這個時代,就是非常多變的,非常復雜曖昧模糊”,牛萌說,所以我們都可以從戲劇制作人身上,去學習怎樣去適應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工作環境。
戲劇評論和策劃人程輝認為,制作人沒有一定之規,但需要這個人從全局上把握藝術創作和制作,把握住作品的靈魂和方向。其實好的制作人,一定懂藝術且熱愛藝術,最重要的是,能夠沉浸在藝術當中——無限的接近藝術創作,卻不給創作帶來任何壓力。
和王可然合作過《新原野》《冬之旅》《你還彈吉他嗎?》連臺戲《雷雨》《雷雨·后》等戲劇作品的劇作家、曹禺先生的女兒萬方認為,王可然邀請國外導演與中國演員的合作,是對經典的創新,“當初戲劇人的審美和今天已經有所不同,但其中展示的人性并無改變。在同與不同,變與不變之間,有一位來自西方的導演把握住了這種平衡,呈現給觀眾一個既不同又包含永恒主題的作品,可以說既新鮮又很經典。”
在主持人張越看來,對于那些想當戲劇制作人的年輕人,《一切為戲劇》幾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學,可以帶他們入行,并為日后從業打下好的基礎。“這本書濃縮了王可然十幾年來的經驗和思考,深入戲劇制作人的工作前端與后端,從不同維度和界面,拿著放大鏡,細細觀察他們是怎樣與導演、演員、編劇、舞臺監督、演出商、媒體、劇評人、觀眾來溝通的。這是你從任何專業書籍、戲劇院校、傳統戲劇院團里都學不到的實戰經驗,也是這一行里的俗手絕不可能教給你的東西。”
[ 責編: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