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齋】
作者:徐廷華
包菜很常見,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故而叫法也多,北方人稱它為大頭菜。此外還有卷心菜、洋白菜、圓白菜、疙瘩白、包心菜、高麗菜、蓮花白等名字。但包菜的學名則叫結球甘藍,讀起來有點拗口,像個洋名字,不易聽懂,也就不為百姓所知了。我所在的城市,菜市場上人們都直呼它包菜。
包菜的樣子很美,也干凈整齊,有的圓滾滾,有的扁圓,有的像雞心樣。包菜的外面是幾層翠綠的葉片包裹著,往里剝,包菜葉的顏色漸漸黃燦燦的,一層一層緊裹在一起,層層相疊,鉤連環繞。據說種植包菜有點兒講究,株距、行距都要掌握好。如果不留出適當的空間,就會彼此擠壓,發育“不良”,影響產量。
吃包菜時,先要將葉片剝開。有人圖省事,一切兩半,再慢慢剝開。有的人則圍著圓鼓鼓的包菜,一片片剝葉子,起先好剝,葉片平展,越往里,葉片越不平整,似波浪,卷曲著。
我想起小時候,那時包菜的顏值沒現在這么高,葉片也不是包得緊緊的,而是像芭蕉葉似的又長又大又厚。包菜葉的顏色呈深綠色,或墨綠色,一點沒賣相。人們給它取了個“飛機包菜”的雅名。吃在嘴里苦嘰嘰、木渣渣的,沒什么味道,撩不起食欲。
現今的包菜水靈靈、鮮嫩嫩,形佳色美,楚楚動人。吃法也很多。包菜炒肉片、洋蔥炒包菜、酸辣包菜。尤以手撕包菜最為有名。因為手撕的包菜橫斷面參差不齊,調料易滲透入味。
我常見母親將包菜洗凈后,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撕成一片片的,硬邦邦的梗子則用刀切成片。然后用滾開水一燙,撈起,盛入大瓷碗里,拌以白糖、醋、干辣椒、蒜、蔥、老抽、麻油等多樣佐料,上下攪拌,吃進嘴里脆生生,美滋滋。母親曾和我們說,這種做法是她早年從武漢的一位朋友處學來的。有一年我去武漢出差,在漢口六渡橋一家餐館就餐,菜單上就有這道涼拌包菜。母親的另一道拿手菜是包菜燒粉絲,洗凈的包菜切成絲,待油溫熱時將蔥、姜、干辣椒先熗一下鍋,再放入包菜,大火翻炒,炒至包菜稍稍變色,加入少許鹽,再繼續翻炒至包菜有點軟塌,再放入煮熟過業已涼透的粉絲。翻炒幾下再加入作料,翻拌均勻即可出鍋。
古人認為,甘藍(包菜)煮食甘美,其根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因為生命力旺盛,被譽為“不死菜”。想想確實是這樣,入冬前買回的包菜,也不用放冰箱,擺一兩月過去,依舊新鮮。
據說包菜在德國人眼中身價特高,他們認為是菜中之王。甚至研究出用包菜治病的“偏方”,就像中國人常用蘿卜來治病養生一樣。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2日?16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