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宗日文化
出土地點:同德縣宗日遺址
基本信息:通高6.6厘米,寬4.6厘米,底徑2厘米。
呈扁橢圓狀,泥質紅褐陶,頂端設一圓形吹孔,腹部鉆對稱的兩個按孔,中空,平底。距今大約五千年左右,是我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塤。
塤是黃河流域流傳廣泛、歷史悠久的古老樂器。《史記·樂書》司馬貞《索隱》云:“塤,以土為之,大如鵝子,形似秤錘,吹之為聲。”在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中均發現有陶塤。著名音樂家呂驥驚喜地發現,半坡陶塤若用全開、全閉兩種按孔法換角度吹奏,可吹出“5.6.7.高音1”四聲音階序列。
在我省曾出土了幾件陶塤:一件出土于化隆回族自治縣下半主洼卡約文化墓葬中,表面磨光,整個器形呈扁圓狀,一端有一鈕,為系繩之用,并有一吹孔,在器物表面有對稱的四個小孔;柳灣墓地M79也出土一件陶塤,屬黏土燒制而成,橢圓形制,中空,口徑1.5厘米,高3.2厘米,底徑1.6厘米;同德宗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塤為扁橢圓形,泥質紅褐陶,頂端有一圓形吹孔,腹部有對稱的兩個小孔,器呈扁橢圓狀,中空,平底。這幾件器物雖未經測音實驗,估計也能吹出具有不同音質音頻的樂符來。
青海出土的這些塤均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器物外形都為梭形,但形制并不規范,開口情況也各不相同,有單孔、多孔,能發出單音或簡單復音,用途多為召集氏族成員或祭祀活動中進行宗教溝通的陶響器。
漢朝馬融《長笛賦》載:“昔庖羲作琴,神農造瑟,女媧制簧,暴辛為塤,倕之和鐘,叔之離磬。或鑠金礱石,華睆切錯……窮妙極巧,曠以日月,然后成器。”從文物考古發掘看,陜西的半坡和姜寨遺址中均有塤出土,在浙江河姆渡文化第四層遺址發現的卵形塤,僅一吹孔,距今約七千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塤”的實物遺存。
塤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屬于邊棱音罐體氣鳴樂器。塤的音孔最初只有一個,以后逐漸增加,多達六七個音孔。其形制,一般呈平底銳上,形如秤錘,亦有卵形、筒形、獸形、管形、橄欖形、魚形等多種,卵形的頗多。塤多以素面為主,有的有一些簡單的裝飾紋飾。據《中國文化史詞典》載:塤是我國古老而原始的吹奏樂器。土、石、硬木、獸骨、象牙都可用以制作,但最早的要算是“燒土為之”的塤,故亦名“陶塤”。在周代的樂器八音分類中,塤被列為八音中的土類樂器。在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所載的29種樂器中,塤是其中之一。塤的頂端均有一個吹孔,塤體上有的無按音孔,有的則有多個按音孔,用手捧著吹。吹奏技巧與簫、笛相近,以口風的俯仰緩急與滑音來改變塤的音律、音調。塤作為樂器進入宮廷音樂之后有雅塤、頌塤之分。雅塤形體較大,狀如鵝蛋,音響渾厚、低沉;頌塤形體較小,狀如雞蛋,發音高于雅塤。從《周禮》《漢書》等文獻中可看出,被列為八音之首的塤,早在商、周前就是宮廷宴舞、祭祀禮樂中的重要樂器。塤的音色低沉渾厚、圓潤通透。在古代,塤和篪合奏,篪是一種竹制樂器,專用于雅樂。《詩經·大雅·板》有“天之牖民,如塤如篪”的詩句。《詩經·小雅·何人斯》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的描寫,《荀子·樂論》形容“塤篪翁博”,表明塤篪結伴同登大雅之堂,所奏音樂相合優美,珠聯璧合。后人即以“塤篪”或“伯塤仲篪”來贊美兄弟和睦。直到明、清,塤在宮廷音樂中仍有重要的地位。根據成書于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記載,文廟祭祀樂器中就有塤,這表明,當時的河湟地區,塤仍然在樂隊的編制中。
塤擁有“天籟”之音的美稱,用塤吹奏出來的旋律古雅,音域寬廣、低沉、渾厚,似從遠古傳來一曲大自然的歌聲,聽之,仿佛身心都受到一次徹底的洗禮,那在嘈雜的都市里產生的浮躁感頓時蕩然無存。《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皆中聲之和而已。”陶塤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靈、滄桑、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的特點,有著非常鮮明的古樸風格,使人產生強烈的返樸意識。也許正是由于塤的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演奏中,賦予了塤樂一種神圣、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諸如《蘇武牧羊》《黃鶯賦》等都是典型的塤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