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雪豹。鮑永清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冬季的祁連山蒼涼斑駁,天地間都是一片蕭瑟的景象,一場聲勢浩大的轉場行動正在這里進行,上千只巖羊在高山之間奮力奔跑,或跳躍,或駐足……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修復與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雪豹、荒漠貓、兔猻等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持續增加,祁連山生物多樣性的高原特征更加凸顯。
為打造好野生動物“能居住、愛活動”的生態環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通過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有力改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質量,區域內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凍土穩定性不斷提升,與試點前相比,植被面積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總體改善趨勢,植被初級生產力提升12.67%,生態系統固碳釋氧量增加7.7%,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升7.3%,地表水水質總體呈二類以上,生態環境呈現新面貌。建成40個高標準管護站,劃定2339個巡護網格,覆蓋了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2.6萬平方公里,保護管理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拆除網圍欄77公里,有效聯通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體系進入新模式。
同時,在全國率先追蹤雪豹、荒漠貓、黑頸鶴等旗艦物種,填補了我國在雪豹、荒漠貓活動范圍、遷徙路線等方面的研究空白,救助雪豹“凌蟄”并佩戴衛星項圈后放歸,實現了國內首個野外救護與科研監測相結合的典型案例,為大型食肉動物共存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揭示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黑頸鶴遷徙路線、繁殖策略等科學規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科學研究實現新突破。
3678.9平方米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是一座真正建在公園內的生命救助站,有效補充了就地保護,提升了野生動物救護能力,為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繁育提供了優質的基礎條件,8月份建成運行以來,已成功救護34只野生動物,放歸7只,保護措施增加新手段。
關鍵詞: 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