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月24日上午,記者走進位于海東市河湟新區的平安區小峽街道石家營村,這里毗鄰曹家堡機場,湟水河穿流而過,安置小區鱗次櫛比,交通、教育、醫療等設施齊備,街道兩旁商鋪里商品琳瑯滿目,人們在寬敞整潔的小區廣場上散步、聊天、曬太陽,拉家常、說變化、話幸福。
(相關資料圖)
“搬遷后,我們農民住進了新樓房,孩子就近上學,河湟新區里啥都有,跟城里人一個樣。”就像石家營村委會主任賀文安所說,石家營村村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誰曾想,莊稼人住上了樓房,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但在共青團平安區委副書記、石家營村一號文件精神宣講工作組組長董少興的眼里,搬遷安置村要長遠發展,光看眼前的光景還不行,居住條件上了檔次,農民的身份也有了轉變,但是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怎樣讓村民們長久受益?
石家營村是共青團平安區委“聯姻村”,“村企黨組織聯姻結對共建”是平安區黨建引領助力鄉村振興的紐帶。兩年來,董少興和共青團平安區委成員積極探索,終于在2022年年初,有了頭緒。
“村上有17畝(1.13公頃)地一直閑著嘛,不如我們種點啥,盤活這個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在離村不遠的臥龍山上,山腰上往上走是村里的文化園,是村集體產業,文化園旁邊,就是董少興所說的地,在一個山坳里,不大不小,四周是山坡,不知道怎么處置,就一直撂荒。
“這塊地雖然小,但有點小氣候,比較暖和,再平整平整,種點經濟林還是可以的。”就這樣,經過和石家營村黨支部的商議探討,董少興咨詢了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的老師,并進行了實地考察,最后決定在這塊地上發展經濟林,項目取名“花椒林下種植基地”。
為了充分利用這塊有限的土地資源,在專家的指導下,“花椒林下種植基地”實施了在花椒樹下種川赤芍,形成“枝頭產業+林下經濟”模式。
枝頭結花椒,林下開赤芍,這樣的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還利用川赤芍開花增加了觀賞性,花期可供村民及周邊群眾旅游參觀,增加了鄉村旅游功能,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美學效益最大化。
項目實施需要資金,村上用6萬元著手項目的前期事宜,后期實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董少興前思后想,拿著項目本子東奔西跑,在小峽街道黨工委支持下,終于從平安區鄉村振興局爭取到28萬元項目資金。
有了扶持,村里的黨員干部興頭十足,帶著十幾個閑賦在家的村民精心開墾,選購苗木,2022年春天,荒地里種進了3000株花椒樹,4萬株川赤芍,這片閑置的小山坳里種滿了希望的“莊稼”。
“撂荒多年的地經過重新平整后,不僅治理了生態,還能發展經濟林,一舉兩得。”村民沈延林對項目的發展十分看好。
董少興說:“花椒種植三年才能見效益,花椒結果的時候,芍藥花也開遍了,到那時候,荒山就真的變成‘金山銀山’了。”
據了解,三年后項目可年生產花椒1500公斤,產值為2.4萬元,川赤芍產值為6萬元,每年累計產值可達9萬元左右。同時,項目可帶動3戶重點幫扶農戶,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000元。
“墑情還不錯,種植密度經過調整合適多了,就是有些花椒株選得有些大了,后面還得好好修剪修剪……”2月24日這天,天氣晴暖,在董少興的邀請下,“花椒林下種植基地”項目前期指導專家、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段曉明,為石家營村的花椒林項目“傳經送寶”,還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技術培訓課。
段曉明和村里的黨員干部、村民一起來到花椒林,察看花椒株、赤芍根長勢,現場指導、現場教學。
聽著段曉明的專業指導,村干部賀文安心中充滿感激。他說:“這塊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雖說我們都是農民,但要種好這塊地,發展好這個產業,有專業的指導才能更上一層樓。”
當日下午,在共青團平安區委牽線搭橋下,平安區小峽街道黨工委和青海大學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成立了“專家工作站”,為無數像石家營村一樣的搬遷村送科技送服務,幫助安置群眾更好融入新環境、獲得新發展、走向新生活,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