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推進鄉村振興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5年過渡期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常態化幫扶等機制,切實做到零返貧、零致貧。加大產業、就業、科技等幫扶力度,支持每個脫貧縣(市)培育1—2個特色增收產業。
持續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糧食播種總面積保持在40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40萬噸以上。鞏固完善“一環六帶”全域產業布局,持續推進“五個百萬”基地建設,深入開展“扶龍行動”,重點打造10個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種子農業,力爭建成良種北方繁育基地。
持續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中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分類實施“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設施覆蓋率、生活垃圾治理率均達到100%,培育民宿集中承載示范村100個,建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400個。
持續深化農村集成改革。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土地流轉率達到45%以上。大力實施壯大村集體經濟攻堅行動,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均達到500家,重點培育市級以上示范聯合體100個。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高效能深化改革創新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高標準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實施“五大行動”示范項目300個以上。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300家和2500家以上。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建成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65家,實施省級以上創新項目100個,落地轉化重大科技成果20項以上。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大力推進高端人才引進“雙千人計劃”。充分利用高鐵快捷通道,完善“假日專家”“周末工程師”等柔性引才政策,建立京津人才“資源庫”和承德人才“需求庫”。著力培育一批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力爭新建省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0個。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壯大市國控、國投等企業集團實力。扎實推進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建立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加強智慧稅務建設,提高依法治稅水平。著力深化金融創新。消除上市企業“空白縣”。
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行政審批、商事制度、投資建設項目審批等改革部署,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相結合,鞏固拓展“承德辦事一次成”改革成果。
高水平融入協同發展
提升協同對接緊密度。緊盯在京高校、醫療衛生機構、央企總部、金融機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6類重點疏解對象,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著力打造與京津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持續拓展生態保護、教育醫療等領域全方位合作,建立協同保護、協同創新、協同發展溝通機制,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主動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加快承平高速建設,啟動津承城際鐵路前期,密切與京津石航空合作,打通與京津的“斷頭路”“瓶頸路”,加密環首都縣至北京城際公交線路,實現互聯互通新突破。
提升開放招商精準度。精準實施專業機構招商、以商招商、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落地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多的大項目好項目。緊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東北地區等重點區域,全方位推動人才、技術、產業合作,構建多元化、深層次、寬領域開放合作格局。深入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潛力市場,力爭建成特色產業外貿基地5個以上,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規模質量。
提升先進要素聚集度。深入實施開發區“五年倍增計劃”,加快構建“1+2+7”園區全域發展格局。突出承德高新區龍頭帶動,加快構建“創新創業苗圃+加速器+產業園”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市4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30%以上,邁入國家級高新區“第二方陣”。加快省級開發區提檔升級,力爭每個開發區建設1—2個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推動六溝園區與承德高新區聯動發展,高起點打造“承東新區”。力爭開發區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達到50%以上,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2%。
高品位建設經營城市
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承載力。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武烈河和旱河兩岸園林景觀,建設“一環五縱七橫”城市路網,暢通區域大循環和城市微循環。積極研究繞城高速差異化收費政策,引導城內車輛通行外環高速,有效緩解城區交通擁堵。高水平規劃建設“灤河新城”,打造一批集醫療康養、文旅休閑、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建設一批城市客廳,爭創一批國家級旅游文化消費集聚區,建成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探索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城市“夜經濟”,培育金融會展、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為中心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產業支撐。
全面推進縣城擴容提質。扎實開展縣城特色風貌塑造、城市更新改造、宜居環境打造等“七個專項行動”,推動人口、產業聚集,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快提升縣城整體實力。推動承德縣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支持平泉打造特色中等城市;支持豐寧、灤平、興隆3個環首都縣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環首都衛星城;支持隆化建設中部崛起新城;支持寬城打造冀東產業轉型示范城市;支持圍場打造全國知名的森林草原文化特色旅游城市。
全面實施特色城鎮建設。重點培育32個中心鎮、30個特色小鎮,著力打造一批文化名鎮、商貿重鎮、旅游強鎮,建成一批民宿經濟、體育冰雪、特色農業、天文科普、冷鏈物流集聚等特色小鎮。
全面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提升對外通達性,加快完善“一環八射一通道”高速公路、“三環十縱十橫三聯”干線公路、“一客專一城際兩快速”鐵路通道、“一運多通”機場網絡,構建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大力提升城鎮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能力,按照15分鐘、10分鐘、5分鐘生活圈居住區和居住街坊四級服務范圍,配套建設教育醫療、社會養老、文化體育、便民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高站位打造平安承德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完善各領域風險常態排查、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等機制,健全屬地管理、行業監管、企業主體“三位一體”責任體系。強化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完善風險防控措施,確保不產生新的隱性債務。加強金融領域全鏈條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全面強化公共衛生安全。建立完善扁平化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全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提升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能力。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快完善以市綜合性醫院、傳染病醫院、康復醫院等為主導的傳染病救治網絡。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哨點”作用,發揮中醫藥防控優勢,完善重大疫情應急救援和醫療保障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有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加強縣鄉基層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全過程監管,推動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毫不放松抓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以及重大氣象災害防御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新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
高標準打造美好家園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辦好公平優質教育。持續加強與京津高端醫療機構合作,提升三級醫療體系服務水平。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促進社會保障全覆蓋。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積極拓展人社“一網一窗一次”公共服務模式,有序推進國家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完善全面放開三孩政策配套措施。加快建設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服務床位40張以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60%。探索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擴大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讓群眾住有所居。
提高民生工程滿意度。集中力量解決好老城區交通擁堵、老舊小區臟亂差、便民市場不完備、城市內澇、如廁難、停車難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每年向社會征集一批民生實事。(記者周文穎 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