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再制造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它和維修、翻新有什么不同?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又有什么意義?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采訪了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偉。
記者:再制造和“維修”“翻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張偉:維修是指修復廢物或產品中的某一特定缺陷,或更換有缺陷的部件,使之功能齊全,可用于原定用途。翻新是指對廢物或產品進行加工,使其外表或特定性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恢復,接近原型新品的狀態,具有部分新的或特定的使用壽命。
再制造是指對再制造毛坯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的過程。
再制造是在工業或工廠環境中進行的一種標準化工業過程,能夠達到新機的標準,提供與新機同樣的質量和服務保證。而維修和翻新都達不到再制造的質量和質保要求。
由于再制造過程中注重新技術的吸納、技術改造,可賦予老產品新的功能或性能,使產品能夠不斷滿足時代的需求,延長了產品的技術壽命,具有其他資源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再制造對碳達峰、碳中和有什么意義?
張偉:全球再制造產業產值估算超過2000億美元。我國將再制造定位為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再制造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再制造打通了“資源-產品-報廢-再制造產品”的循環型產業鏈條,構筑了可持續的工業綠色發展模式,實現了產品線性制造向多壽命循環制造的轉變。以我國2020年實際達到的再制造規模測算,全國再制造實現碳減排達1500余萬噸。其中,以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實際工作水平測算,與新品制造相比,再制造起動機、發電機、變速箱、發動機、外觀件可減少碳排放分別達到90%、99%、75%、70%、95%。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低碳綠色的再制造產業發展將邁入快車道,對未來循環經濟模式、傳統工業的升級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具有極大的碳減排潛力,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消減將作出重要貢獻。(記者 鄭建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