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建設現場
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建設現場,核心及配套建筑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機電安裝、裝飾裝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3月完工、5月移交、9月計劃開學……一個個目標近在眼前。
未來,位于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和位于廣州南沙的港科大(廣州)將共同構成“香港科技大學2.0”,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產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
2019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教育部批準籌備設立,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獲批籌設的首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
高峰期超5000人同時作業
“日常這里有近3000名管理、設計、技術、施工人員,高峰時期現場有超過5000人同時作業。”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黃曉峰介紹說,自2020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各方精誠協作,克服疫情影響,僅用10個多月就在2021年9月底完成項目一期55棟建筑物全面封頂的節點目標。目前正在開展建筑外立面和內部裝修、機電安裝、周邊道路、管廊、河涌整治及綠化施工。
南沙產業園管理局局長張樂春告訴記者,項目開工前專門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做軟基處理,極大方便了后續安全、快捷施工。“17個月就要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對我們來說任務是非常重的,各方面都要做到無縫銜接、科學合理的安排,才能按時完成。我們單純的三班倒還不夠,還要科學地安排三班倒,安排材料進場、施工順序。”
“和普通樓房不同,我們要建的有些樓每一層都不一樣,學校的設計落地難度很大,甚至還要在建筑里做拱橋。”張樂春介紹說。
半小時交通圈方便往來粵港
“萬丈高樓平地起”,2020年4月入職南沙產業園管理局的香港青年洪逸曦見證了這座國際頂尖學府在南沙從0到1、從無到有、從一片平地到壯美畫卷的巨變。“這是我來到南沙入職產業園管理局后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很高興看到粵港在高質量人才教育上實現融合聯通,期待看到學校建成后能加深粵港兩地青年交流,吸引其在南沙就業,促進人才流通,讓粵港經濟科技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都更加緊密。”洪逸曦說。
港科大(廣州)校園所在的慶盛片區規劃有國鐵、城際、地鐵等軌道交通6條,高快速路3條。毗鄰慶盛這一區域交通樞紐,港科大(廣州)項目建成后,從學校步行約10分鐘即到東涌地鐵站,乘坐5站地鐵可到達廣州大學城,從慶盛高鐵站乘坐高鐵至東莞只需9分鐘、至深圳21分鐘、至香港西九龍35分鐘。“半小時交通圈”內粵港居民快捷往來,時空的拉近為粵港全面合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粵港深度合作貫穿建設過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南沙一直致力促進粵港澳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融合聯通,近年來引進了許多合作企業和項目并不斷優化布局。
黃曉峰指出,港科大(廣州)是粵港雙方合作實施的一個重量級項目,從規模、合作時間、合作形式上可以說是空前的。為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南沙投資153億建設20個配套子項,以百年精品工程帶動人才注入,以高質量教育促進南沙經濟騰飛。南沙高度重視港科大(廣州)項目建設發展,將粵港深度合作貫穿建設全過程,在建設過程中銜接粵港標準,實現制度機制連接;學校建成后將在科研、科創方面實現粵港人才資源連接。
工人加緊施工建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校長倪明選:
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產業
成為“創新驅動發展”引擎
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校長倪明選教授眼里,位于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和位于廣州南沙的港科大(廣州)將共同構成“香港科技大學2.0”。“未來將推動知識轉移創新,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產業,讓‘港科大2.0’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
倪明選教授多次表示,要將港科大(廣州)建設成為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典范、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科技創新”與“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共同的使命和愿景。
“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各級政府逐年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區域內形成了先行先試、銳意進取、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資金及其他要素。”倪明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利好要素于一體,為“港科大2.0”推動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和環境。
倪明選表示,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趨勢下,“港科大2.0”建設的不僅僅是一所大學,它將成為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搖籃,未來科技、企業和產業的創新基地,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智慧源泉。
目前,港科大已在大灣區展開一系列產學研合作。2021年8月26日,香港科技園與港科大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香港科學園廣州南沙孵化基地,這是香港科技園與香港的大學首個在內地成立的孵化基地,將吸引和促進海外孵化團隊、創科機構和企業進駐;2021年11月8日,港科大與廣州粵芯半導體正式進行合作簽約;2021年12月7日,港科大(廣州)(籌)與江門市共創“雙碳”實驗室……“創新驅動發展”引擎這一目標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鄒璟、盧夢舟、南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通訊員魯云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