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輪椅具備攀爬模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攝
對于殘障人士、傷病員,甚至高齡失能老人而言,輔具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工具。如今,隨著信息數字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在想象和電影里出現的輔助工具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
近日,記者從華南輔具科普館看到,智能仿生手通過精細化操控,可以彈出優美的古箏曲;不需動手,通過眼神移動就能拖動鼠標,操控電腦;霍金同款輪椅,可以實現用頭觸碰、用嘴吹氣等方式完成控制……這些智能輔具不但讓特殊需求人士的行動更加便利,也為他們更有尊嚴地生活、融入社會提供了更多可能。
據介紹,該館共有三層,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匯聚了國內外最先進的AR、VR、全息等輔具高科技展示、高科技產品、科普教育及場景體驗。從去年部分開放參觀至今,科普館已接待各類團體參觀、總人數超過10000人次。
走進科普館,一雙仿生智能手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據介紹,這雙仿生智能手能重建感知反饋,“仿生手可以完成一些精細化的操作,例如,如果要拿起一個紙杯,和抓住一個球,使用的力度是不一樣的,仿生手就能實現調節相應的力度,不能太用力,又不能握得太輕。”廣東省殘疾人文化體育與康復輔具中心主任王睦雄介紹。
仿生智能手讓上肢殘障人士能夠重新使用雙手,而各種可穿戴的外骨骼,則讓下肢殘障人士、帕金森人士,能夠更靈活移動,甚至穩穩站起來。針對雙手雙腳均無法活動的殘障人士,研發機構對普通電動輪椅進行改裝,根據使用者的身體功能和情況定制能夠人機對話的智能輪椅。例如,使用者雙手無法活動,設計者在輪椅靠背兩側設置了兩個觸控桿,輪椅使用者可以用頭的擺動驅動輪椅,甚至可以使用吹口氣的方式,操控輪椅移動。而另一款智能輪椅除了能在水平的道路上移動之外,還具備了攀爬模式,記者在現場看到,輪椅通過改變運動方式,穩穩地將體驗者送上了2樓。在講解的同時,科普館的大屏幕上實時將講解員的語音同步翻譯成文字,聽障人士可以通過大屏幕獲知講解內容。
據王睦雄介紹,使用輔具的并不僅僅是殘障人士,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不斷增長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傷病人士等功能障礙者,甚至有康復需求的大眾,都有使用輔具的需求。
據介紹,華南輔具科普館作為國家輔助器具華南區域中心重點打造的亮點項目,是國際首創的輔助器具主題科普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賈政 通訊員黃仲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