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建四局獲悉,12月12日,廣州粵劇院項目通過竣工驗收,不日將開門迎客,開啟惠民演出季。這將成為屬于粵劇的嶺南文化新地標,展現“南國紅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項目位于珠江新城,總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地下3層,地上16層,包括1200座的大劇場、500座的小劇場、以及3個60座小電影院、文化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并與西鄰的紅線女藝術中心在三層通過連廊連通。
廣州粵劇院通過一體化設計,實現觀演展覽交流資源配置共享,劇場主樓的大面積開敞屋面將打造為室外生態粵劇茶館。作為一座屬于粵劇的嶺南文化地標,廣州粵劇院將成為振興粵劇的基地和粵劇文化中心。
(資料圖片)
整個建筑外觀采用蜿蜒的曲面設計,好似粵劇花旦揮舞的水袖般柔美飄逸,與相鄰的紅線女藝術中心動感造型一脈相承。劇場主樓和配套副樓剛柔并濟地交織在一起,將傳統粵劇表演中龍鳳躍動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雍容華貴的色彩更彰顯獨樹一幟的粵劇文化。
為解決項目場地狹小、結構復雜、設計功能繁多等難題,設計、施工雙方團隊全過程運用BIM技術提供精準的可視化模型,將抽象的藝術線條化為實體,將粵劇元素融入城市景觀,并比選出最佳方案,滿足人流集散需求,確定大小劇場布置模式,檢查解決管線沖突。
同時,通過BIM技術對建筑日照、場地風環境、熱環境等進行分析,實現降噪、節電等節能目標,符合國家綠色建筑一星標準。
為讓劇場達到最佳聲光效果,項目采用了多種科技手段,在設計施工中綜合考慮裝飾材料、劇場形狀、舞臺設計、聲光安裝等因素。一方面,通過將已完成的劇場BIM模型,直接導入聲學模擬軟件進行專業分析,將空場混響時間從1.41秒降低至1.21秒,在滿足國家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聲學舒適度。
另一方面,經過三維聲線分析,利用多重曲面天花、墻面流線造型、雙曲面攔河等,調整聲音的反射與吸收,使一次反射聲覆蓋整個池座觀眾席,增強聲音的豐滿度、空間感和環繞感,并配合精致的舞臺裝修,為觀眾提供最佳的舞臺視覺和聽覺效果。
受限于緊張的城市用地,項目大小劇場只能采用豎向“疊加”方式,加上劇場的特殊性和建筑功能要求繁多,從而形成復雜多重轉換空曠結構,為結構抗震帶來不利影響。設計師們從合適的抗震設計標準入手,控制結構布置的規則性,設置延性性能良好的框架系統作為二道防線,形成多道防線的抗震設計,最終保證結構設計的安全有效。
位于建筑地下標高11米的小劇場,位置結構及建筑空間復雜,結構大梁縱橫交錯,且層高較低,舞臺設備安裝困難重重。項目團隊采用BIM模型同步模擬舞臺燈景兩用吊桿的運行軌跡,對其采用自排繩和鋼絲繩空間導向的方式,使得7米高臺口的升降行程滿足演出要求。
廣州粵劇院利用新興技術手段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多功能劇院的設計建造,將為國內外市中心影劇院類型項目建設提供先進經驗。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吳海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