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森林不但具有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和碳匯金融價值。12月15日,16屆26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明確廣州將以貫徹落實省委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以及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廣州)工作為契機,用兩年時間,在花都區、從化區開展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
根據《工作方案》,廣州將依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發林業碳匯產品,推動林業碳匯交易,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
挖掘森林文化資源
(相關資料圖)
拓展林業經濟潛力
廣州歷史悠久,古樹名木眾多,森林文化深厚。《工作方案》提出保護和發掘森林文化,圍繞古樹名木保護,加大對本地山水林田湖草資源的挖掘,凸顯生態文明價值,繼承和延續本土森林生態風俗傳統,策劃舉辦森林文化活動周等主題活動,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森林文化保護和發展的社會氛圍。
同時,將生態旅游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有機結合,整合森林旅游資源,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打造北回歸線森林運動+科普旅游線路,賦予森林資源更多的文化旅游功能和經濟價值。
如何進一步拓展林業經濟?《工作方案》提出高質量發展花卉產業和特色林下經濟,加強從化國家花卉產業園、花都“空港花世界”等花卉集聚區建設,構建集花卉科研、生產、交易等全產業鏈都市型現代花卉產業體系,制定《廣州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指引》,建設3-4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發揮荔枝、龍眼等本地特色林果品種優勢,打造種植、鮮果銷售、精深加工、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林果產業綜合體。同時,加快培育本地油茶產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扶持企業在廣州打造油茶品牌,發展總部經濟。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
鼓勵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工作方案》提出在從化試點區域,研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范和具體核算方法,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技術路徑和核算流程,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提供科學依據。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工作方案》的重要內容。根據計劃,廣州將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增加生態系統服務“盈余”和“增量”,提升林業碳匯增量,推動“碳中和”行動。啟動建設林業園林碳中和示范基地,打造共建共享的林業園林碳中和平臺。同時,廣州還將建立森林碳匯監測計量體系,完成全市森林生態系統碳庫現狀計量和碳匯速率、碳匯潛力計量工作。初步構建可計量、可核查、可報告的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體系和數據管理系統。
推動林業碳匯交易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依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發林業碳匯產品,推動林業碳匯交易,把林業碳匯轉換為經濟收入,推動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經驗優勢,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全面推行“林長制”
發揮生態產業“鏈長制”優勢
在為林業改革發展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支撐體系方面,《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行“林長制”,建成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和配套制度完備、運行機制順暢的林長制組織體系。同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優化林權登記、流轉程序,加強林權登記與林權流轉、使用林地審批等工作銜接,加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以構建生態產業“鏈長制”工作機制為抓手,充分發揮生態產業“鏈主”及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提供科研、培訓、咨詢、交易等公共服務功能的產業平臺。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申卉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