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嚴格的科學性,又具較強的藝術性,可以說,植物科學畫是科學和美學的有機融合。近日,記者從華南國家植物園獲悉,該園資深畫家余峰將在“格物·求真——博物學視角下的嶺南繪畫”展覽期間開展專題系列講座,帶領各位觀眾深度感受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獨特魅力。
在眾多的繪畫門類中,植物科學畫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類別,卻是植物科學信息傳播和普及的重要媒介,是植物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廣州作為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吸引了一批被稱為“植物獵人”的西方博物學家和園藝愛好者,他們除了大量搜集中國物種,還雇傭并培訓廣州外銷畫家繪制博物畫。在這些外銷博物畫中,有相當一部分題材是植物,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的、以博物畫形式出現的、為近現代植物學研究服務的植物科學畫的雛形。
【資料圖】
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性博物畫則出現于20世紀初,隨著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機構、相關高校院系的創建,中國近代植物學成為獨立學科。博物畫中的一部分演變成了植物科學畫,畫作表達更為精細和準確,更加符合科學研究的需要。
一直以來,植物科學畫都是以植物為描繪對象,運用藝術繪畫技法,科學、客觀而真實地表達植物生命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表現植物、認識植物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本次交流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資深畫家余峰將從植物科學畫歷史脈絡的梳理以及如何創作植物科學畫兩個方面展開,尤其是創作這方面,她將分享自己幾十年來的創作經驗,通過墨線圖、彩色畫這兩種類型講述不同的創作原則;材料、技法的選擇與運用等實用知識。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創始于1929年,從陳煥鏞籌建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開始,就配備了專職畫家張瑞麟,一直注重植物科學畫的繪制,是中國一支重要的科學博物畫創作力量。華南植物園的繪畫團隊近百年來為植物科學事業繪制了大量的精品和佳作,并在傳承與發揚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熟練運用鋼筆、水彩、水粉等材料的特性,強調畫面的整體感和出版物的印刷效果,同時運用西洋畫中的色彩對比及空間關系的理論去表現千姿百態的植物性狀,既精準嚴謹,又富有質感和生命力。
爆仗竹 (張瑞麟作)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藏
蘭科(余峰作)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藏
時間:2023年2月25日(周六)下午14點30分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二樓會議室(入館前請提前進行參觀預約)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華南國家植物園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