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位于南沙的養殖場。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在6800畝的養殖場里養魚,就像在家中水族箱里養魚一樣輕松?在數字化養殖場,只需要滑動手機,魚塘就能自動投料、增氧,一個工人可以管理200畝水面。
走進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位于南沙的養殖場,遼闊的基地一眼望不到邊。這里是全國重要的綠色水產養殖基地,自2010年探索規模化養殖開始,已經發展成華南地區最大的草魚養殖示范基地。“過去我們依靠人力投喂飼料,工人逐個塘逐個塘地喂,肩挑背扛的,一天下來都快累垮了。”廣州市誠一智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總監王萬釗向記者介紹說,隨著養殖基地越做越大,為有效解決規模化水產養殖“用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等問題,他們在現代水產養殖科技基礎上,有效融合養殖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該基地在國內率先引進數字化智慧漁業理念和技術,自主研發智能化養殖裝備和數字化管理軟件,建成了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推動了池塘規模化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
研發部長唐榮把記者帶到魚塘邊,指著略顯簡陋的投料機說道:“這種老式裝置需要工人把袋裝飼料搬過來,倒進去,雖然能夠定時,但不能做到定量,相當一部分工作要靠人力完成。”他又指向一旁的智能投飼系統介紹說,這種散裝智能計重式投飼機,可以直接使用散裝飼料,也就是無須包裝,飼料車直接把飼料拉到塘頭,倒入料塔,并且可以定量投喂,實現養殖飼料投喂的全程機械化、自動化,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也節省了飼料包裝費用、減少了損耗。唐榮拿起手機向記者演示,通過中控系統可以隨時調整智能投飼機的投喂時間、投喂重量等參數,并實時監控料塔飼料庫存情況。智能投飼管理系統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養殖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以前一個工人只能管理50畝水面,如今一個工人可以管理200畝。
統籌發展數字農業,是推動實現廣州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廣州以信息化技術來推動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種植業生產領域,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全面監測農田環境和作物生長數據,探索實現種植數字化、管理科學化。其中,從化艾米農場研發5G數字農田系統,建立水稻種植全產業鏈標準化體系,實現水稻產值大幅度提升;花都綠沃川自動化蔬菜工廠建設運用智能化種植系統,實現了四季循環復種,自動化流水線作業新模式,年產值為傳統模式的5倍以上。
據了解,下一步廣州還將加大數字農業資源整合力度,開發數字農業產品,不斷增強新應用場景、新應用供給,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和智能設施設備在農業生產領域和農機裝備作業服務中的應用,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數字農業品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