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文廣旅局公布了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并對新公布的市級非遺項目進行授牌。荔灣區荔銀腸粉、吳財記云吞面、清心雞、贊雞禮餅、阿婆牛雜、南信甜品等保護單位申報非遺項目在列。加上前一批認定的廣式涼果、泮溪酒家象形點心等,荔灣區飲食類非遺項目總量達到9家,位居全市第一。
為進一步推廣宣傳荔灣區獲評第八批市級美食項目,豐富五一假期市民游客文化生活,在荔灣區文廣旅體局指導下,荔灣區非遺保護中心主辦了“勞動最光榮,美味最西關——荔灣區五一期間舉辦新晉級第八批市級非遺美食項目體驗活動”。
□ 廣式白切雞制作技藝
【資料圖】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人愛吃雞,素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也夸贊“雞功最巨,諸菜賴之”。在廣州宴請賓客、喜慶聚會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風味獨特的“白切雞”。
5月3日下午,在廣州清心雞沙田乳鴿店舉行了廣式白切雞非遺展示活動,多個親子家庭參加,品嘗了白切雞。并由廣式白切雞制作技藝區級傳承人蔡衛東講解白切雞的制作流程,以及現場展示如何制作豉油雞。
蔡師傅介紹,豉油雞跟白切雞的湯底里都有多種中藥材以及香料,還要加入老雞和大地魚等熬制。豉油雞的湯底要加入醬料,出鍋后再淋上麥芽糖漿調味。而白切雞則要在冰水里“過冷河”。
現場小朋友們體驗了制作豉油雞翅。
此外,還有以下這些非遺美食制作技藝體驗:
廣式牛雜制作技藝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牛雜,又稱“牛雜碎”,是牛內臟的統稱,是發源于老廣州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
據說,上古一位大王在先農壇親耕祭祀農神時,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當地百姓饑饉,立即下令屠宰親耕的牛,將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牛百葉、牛腸、蘿卜等放入鍋中。百姓食后發現其醇正鮮美,至此流傳下來。廣式牛雜是廣東街頭隨處可見的小吃,看似簡單的牛雜,實際上用料卻十分繁雜,各種香料、醬料完美融合在牛雜湯中,一口牛雜,一口蘿卜,鮮美可口,回味無窮。
廣式云吞面制作技藝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式云吞面是西關人生活習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講究湯底、面、云吞三者的融合。
湯底選用大地魚、豬骨等材料熬制,具有清鮮味,面條爽滑彈牙有蛋香,云吞以鮮味見長,結合成一碗具有濃濃老西關情懷的云吞面。
西關禮餅制作技藝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西關禮餅制作技藝是用面粉、豬油、糖漿等原料,經開皮、包餡、烘焙等一系列工序制作禮餅的技藝。
西關禮餅根據不同的節俗,可分為婚俗禮餅、新年禮餅、龍船餅、中元節禮餅、中秋禮餅等。傳統的西關禮餅主要有嫁女餅(四色綾酥)、龍船餅、龍鳳禮餅、大福餅、核桃酥等。
廣式甜品制作技藝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式甜品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王公貴族宴會后吃的一種有助消化的甜湯。廣式甜品的種類可以分為水牛奶甜品、豆沙類、糊類、清潤糖水、冰水。廣州人對飲食十分講究,注重食療,廣式甜品的原材料皆為天然綠色滋補食品,食材的搭配完全符合醫學和營養的原理。
廣式甜品與廣州地區的飲食文化、節俗文化都緊密聯系,是對嶺南地域性文化的活態記載。
廣式腸粉制作技藝(荔灣)
現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式腸粉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這種用米漿制作的美食,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經驗和技巧,家家腸粉的味道都不一樣。西關腸粉又以布拉腸粉最為出名。
據悉,近年來,荔灣區引導非遺美食項目加強成員資源共享,協助飲食企業開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一批以飲食非遺項目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帶。大力推進荔灣區推進“美食+旅游”,創建以美食制作工藝體驗、美食品嘗、美食文化展演等為產業驅動的擴展新項目,做精做強西關小吃美食、美食研學、美食親子等“西關美食體驗”的新業態。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 通訊員:荔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