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民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在家門口出現。目前,廣州共建設完成約200個口袋公園,口袋公園提高了廣州大街小巷的顏值,成為居民喜聞樂見的休閑好去處,是廣州市著力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為老百姓提供普惠民生福祉的直接體現。
海珠區龍鳳街:
口袋公園傳承區域歷史文化
炮臺雕塑再現鳳凰崗軍民抗英事跡、禁毒科普長廊呼應鴉片戰爭的歷史、廣彩大師劉群興的故事和街區歷史文物地圖展示深厚文化底蘊……廣州市海珠區龍鳳街利用街頭角落打造的鳳凰崗公園和新民樂園成為了居民的一片樂土,不僅多了活動的好場所,還讓老故事有了新傳承,讓老街區煥發新活力。
龍鳳街位于海珠西部,既有豐富歷史資源,又存在基礎設施欠缺等現狀。革新路鳳凰崗公交總站附近,居民比較密集,但以往缺少活動空間。今年龍鳳街在這附近建成了兩個口袋公園,充分融入歷史文化元素。龍鳳街鳳凰崗公園位于革新路與新民大街交界處,面積約80平方米。古時候,革新路一帶為山崗,傳說有鳳凰在此棲息,故名鳳凰崗,清代曾筑有軍事防御要塞,鴉片戰爭時期在抗擊英軍時被摧毀,1915年四邑華僑在此買地創辦新民地產公司,將山崗略平開發成街區。
海珠區龍鳳街鳳凰崗公園讓老故事有了新傳承。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龍鳳街結合社區微改造,在鳳凰崗公園建設中融入鳳凰崗歷史傳說、鳳凰崗軍民抗英故事、廣彩大師劉群興故事等,打造了鳳凰崗炮臺雕塑、街區歷史文物地圖、休閑長廊,延續街坊們的歷史文化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公園另一側的圍墻上,設置了禁毒科普宣傳長廊,與鴉片戰爭簡史呼應,進一步加大禁毒宣傳教育力度,普及禁毒知識,提高群眾識毒、防毒、拒毒的能力。公園建成后,馬上成為龍鳳街的最美風景線。“不只是我們社區的街坊高興,還有不少人看到照片慕名而來。”街坊林阿姨自豪地說,炮臺雕塑特別受歡迎,成為拍照打卡點。
“以前除了去茶居沒什么地方坐,現在有了小公園,大家可以坐下來拉拉家常,這里又通風透氣。”街坊王叔說。距離鳳凰崗公園幾百米的新民社區口袋公園,專門為滿足街坊日常休閑活動和社交需求而打造。新民社區的長者占總人口比例比較高,公園內建有新民記憶文化墻、鄧世昌家風家訓故事墻,讓老人家在下棋休閑之余,還可以了解街道的歷史文化。龍鳳街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口袋公園建設,將長期以來被忽略的微小空間轉變成承載區街記憶又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的載體,能更好實現土地資源的精細化利用,又有效激發了社區活力。
荔灣長樂社區:
街角巷尾“冒出”鄰里花園
兩棵高大的紅花紫荊開得滿樹燦爛,花朵隨風飄舞。在廣州城市主干道環市西路與廣佛肇城際鐵路之間,有一片鬧中取靜的角落,這里是荔灣區西村街道長樂社區的鄰里花園,紫荊、翠竹、涼亭、緩坡、小徑……組成了這個老舊社區難得的一處小景。
12月16日下午近3時,已有兩三居民在此遛狗、打乒乓球、散步。“我就住在大路邊,有一天經過突然看到這個地方,現在每天下午3點都要過來散步和遛狗。”街坊張女士說。
綠樹成蔭的荔灣區長樂鄰里花園。
“以前這里很臟很亂,突然就變成了小花園。”張女士感嘆。長樂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小何介紹,原本這一塊空地因位置隱蔽、草木雜亂,成為不少流浪人員的逗留地,也由此帶來了垃圾遍地的狀況。變化發生在2020年。西村街道長樂社區居委會主任曹國權介紹,在實施長樂社區微改造項目的過程中,西村街道決定修建集鄰里文化宣傳、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于一身的鄰里花園,花園最終在2020年落成。
鄰里花園鄰里建,據悉,在修建社區花園的過程中,街道收集到很多居民的意見。“我們希望花園還能變得更好。”住戶張女士說,希望花園還能夠開辟一些小型的運動場地,可以打打羽毛球、跑一跑。
據了解,荔灣區在去年啟動鄰里花園行動,以政府引導、居民參與的形式,打造社區推窗見綠的樓下小景。行動實施以來,一個個鄰里花園從街角巷尾、社區空地“冒出”,成為居民家門口的美麗空間,也營造出和諧的鄰里氛圍。
白云區太和:
步行幾分鐘就有休閑娛樂場地
綠樹成蔭、曲徑幽深,亭臺樓閣間,花隨風舞,人隨歌動……冬至將至,白云區的街頭巷尾點綴其間的口袋公園里一派生機勃勃。
白云區太和城市公園鮮花盛開。
記者來到白云區太和鎮G105國道旁的太和城市公園,放眼望去,綠地開闊、河涌清澈,醉蝶花、超級鼠尾草、宮粉紫荊等花木相映成趣,坐凳等便民設施齊全,一條彩色的小路蜿蜒其間。不遠處的鐵路橋上,不時有火車飛馳而過,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里曾經雜草叢生,建了公園后,我們步行幾分鐘就有休閑娛樂場地,大家都很喜歡來這里。”太和鎮營溪村的媳婦湯燕華對太和城市公園稱贊有加,“尤其是傍晚,大家來這里跳舞、遛娃、散步,很開心。”
白云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總工程師梁永志介紹,這個位置施工前是一個二手家具市場和違建加油站,占用沿線景觀綠地,改造升級后成為城市公園。接下來,還將為該公園增添風雨亭廊、公共廁所、游樂設施等,提升周邊居民的休閑體驗。
今年以來,白云區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見縫插綠,在白云大道、106國道、同大路、同泰路等重要主干道及節點建設口袋公園。目前,白云區計劃建設的50個口袋公園,已完成建設42個。
天河區華普綠島:
高樓大廈中打造一片“綠洲”
在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華明直街和華明北橫街交界的十字路口,五棵細葉欖仁高聳其間,非常顯眼。記者一早來到華普綠島,阿姨們在綠道中間跳著舞,有說有笑,小孩子們在平臺空間上玩耍,其樂融融。
住在附近的尚阿姨每天早上9時30分就會來華普綠島跳舞打拳。談到華普綠島的變化,尚阿姨豎起大拇指:“現在的綠化好了,空間規劃也更科學。過去這里沒有活動空間,我們跳舞要到人行道邊上去。現在我們可以在這里跳舞聊天,還有凳子可以坐,我們老年人出來休閑方便多了。”
天河區華普綠島打造“溫馨社區花園”。
原來,過去的華普綠島小灌木雜亂,也沒有太多活動空間。據介紹,華普綠島周邊都是高樓大廈,沒有什么活動空間,所以把華普綠島定位為“溫馨社區花園”,現在老人家會來跳舞打拳,孩子們會來玩耍,正是溫馨的社區花園的樣子。
綠島經過改造后,從里向外依次是五棵高大的細葉欖仁和草坪,往外是寬敞的平臺和坐凳,街坊可以坐在樹蔭下休息。往外的四個斜坡鑲嵌著四個花池,種有25棵桂花樹,花開季節,人們來綠島活動時可以聞到桂花的香氣,花池還種植了各種花卉,花開時節十分亮麗。再往外是人行道和行車道。改造后的綠島還增加了無障礙通道,讓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過來活動。此外,還增加了照明路燈,晚上人們來活動也安全多了。
據悉,今年7月,天河區再添14個口袋公園,7個高快速路出入口完成品質化提升,以“綠色引擎”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前,天河區正在摸查天河路商圈周邊、天河公園周邊閑置綠地的相關情況,將結合周邊環境的特點,合理規劃,進一步將閑置綠地利用起來,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綠色微單元,為市民提供多功能活動場地。
從化新田新村:
居民區邊上荒地成了休閑好去處
在廣州從化江埔街新田新村邊上“長”出了一個口袋公園,受到周邊居民的關注。近日,記者來到這個居民區邊上的口袋公園探訪。占地7400平方米的公園一邊挨著從化大橋,一邊挨著新田新村居民區。正值傍晚時分,不少住在附近的家長帶著小孩在公園的兒童區玩耍。
一名住在附近多年的居民說,此前這個地方是一塊荒地,長滿雜草,廢舊電線桿和雜物隨處可見,家長們不敢帶小孩來這里休閑玩耍。
鳥瞰從化江埔街新田新村邊上的口袋公園。
為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改善人居環境,今年4月,從化啟動口袋公園建設。江埔街河東北社區圍繞“因地制宜、適地適景、提升品質、經濟實用”的原則,聯合多部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將轄內新田新村居民區邊上的荒地打造成口袋公園。據介紹,這個口袋公園采用魚的抽象形狀作為設計理念,以流水的形態為布局手法建設,是一個集健康生態、休閑運動、人文傳承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口袋公園。
如今,記者看見,嶄新的公園里有兒童游玩設施、適合成人使用的運動設施、適合散步的林蔭綠地,還有文化小舞臺和文化長廊。其中,文化長廊頗具地方特色,長廊采用繪畫的形式展示江埔街羅洞工匠小鎮、從化大橋等工程的建設特色。
一名在公園游玩的市民說,如今一家老、中、青三代都很愛來這個公園玩,大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休閑好去處。
口袋公園讓市民實現“出門見綠、移步入園”
廣州市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中規劃增加400個口袋公園,并編制了《廣州市口袋公園設計導則》。在廣州市的口袋公園建設中,“嶺南特色”成為口袋公園的最大特色。花都區的百合口袋公園以繽紛色彩為主題,打造城市休閑、景觀新空間。黃埔區的新陽東口袋公園因地制宜增加獨具嶺南特色的亭子、石拱橋、拱門,搭配景石,打造突顯嶺南文化的景觀節點。天河區位于辦公大廈通勤區域的金穗路-華夏路下沉轉盤、廣州圖書館旁綠地、金穗幼兒園旁綠地等口袋公園,都給城市增添更多綠意和情趣,讓市民實現“出門見綠、移步入園”的美好愿望。
“廣州市口袋公園堅持‘嶺南特色’,實用美觀,細微處出精品,全面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公園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廣州建設口袋公園,規模上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氣派;功能上適應地域風俗文化,多考慮人們的游憩活動需求;設計上充分體現廣州的地理特征。
廣州口袋公園猶如點睛之筆,為老舊小區蛻變煥新增添神韻和風采。“口袋公園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末梢,是市民家門口的綠色便民休閑健身空間。”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環境建設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著力完善公共設施、植物綠化、配套標識等景觀元素,通過藝術設計營造文化氛圍感,完善植物配搭,提高綠化品質,增設兒童活動設施、健身娛樂設施、座椅坐凳等活動空間,打造廣州新型社區新形象。
據悉,口袋公園建設有望繼續推廣和實施,市民會發現日后將有越來越多口袋公園在家門口出現。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吳多、陳鈞圣、何鉆瑩、湯南、全杰 通訊員:陳妍、陳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邱偉榮、廖雪明、莊小龍、蘇韻樺 通訊員:譚札烽、鄺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