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常被“遺忘”的地方,容易產生違規侵占、無序使用等問題,成為城市“剩余空間”甚至是“灰色空間”。隨著城市建設由增量擴張逐漸轉向存量更新,橋下空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開發利用好這些“剩余空間”,讓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發揮功能、煥發生機,可以更好滿足市民對城市高品質公共空間的需求。
近些年廣州市提出“橋下空間品質化使用”的概念,海珠區住建局摸查出新港東路-科韻路橋底、新港東路-華快路橋底、昌崗路橋底、工業大道橋底、江灣路橋底等五處地理位置重要,但存在閑置、空間低效、橋底涂層老舊,光照不足、空間壓抑、景觀效果不佳問題的橋底空間,探索橋下空間提升利用的新路徑。
上述橋底空間舊狀:
海珠區住建局通過組建專家團隊實地考察、評估、方案論證,將功能用房、綠化休閑、景觀小品等服務性項目“嵌入”其中,精心謀劃新形式的橋下空間,制定了改造策略:
功能利用
充分利用橋底低橋區域空間,建設周邊配套管理用房,配套增設功能性通車道及停車區等,其中管理用房墻體采用掛石外墻、采用景觀性門窗等,在保證功能利用的同時充分融入周邊景觀環境。
景觀改造
在陽光可照射的范圍內適當種植灌木、花徑等組合形成橋底綠化空間,結合增設鵝卵石、曲線鋪設等硬地景觀,形成富有城市氣息的綠地空間;
對橋底進行重新粉刷;橋墩根據不同的橋底定位進行特色裝飾或涂裝等,并根據現狀情況增設景觀照明,給壓抑的橋底空間增加亮色。
海珠區橋下空間的再利用,為公共服務的普及普惠建設提供了新的場地支援,還豐富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達到‘共贏’目的。”后續海珠區住建部門將繼續加強與橋下空間屬地社區的聯系,一同在橋下空間的開發上創新形式、深挖成效,共同為海珠區的城市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