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海珠灣隧道始發井工區內,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始發井的基坑已經初具規模,深度超過25米的地下連續墻已沿著四周打入地下。60余名工人正在基坑中作業,他們嫻熟地捆綁起鋼筋,進行冠梁施工,為基坑架起安全屏障。現場一派大干景象,工人們各在其位、井然有序。
記者了解到,目前始發井的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預計明年年底,外徑超過15米的超大直徑的盾構機將從這里下井,一路向北掘進,下穿三枝香水道、洛溪島和瀝滘水道,搭建南北向過江的新通道。這也是廣州首次采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的道路工程,將為后續的隧道建設提供思路與樣本。
高效流通:未來可從東曉南高架快速直達廣州南站
由廣州交投集團負責投資、建設和管理的海珠灣隧道,地跨海珠區和番禺區,主線北起于南洲路北側,對接現狀東曉南高架,向南以盾構隧道下穿珠江瀝滘水道、洛溪島及三枝香水道,南至南浦大道,對接正在建設的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項目全長4.35公里,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主線雙向6車道,總投資約116.8億元,計劃于2024年底建成通車。
也就是說,未來通過海珠灣隧道可以從東曉南高架快速直達廣州南站,建成后將使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縮短至15分鐘,形成一條市中心與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聯通環城高速、內環路等城市道路,可減輕廣州大道、新光快速、洛溪大橋交通壓力。
綠色生態:促進工程建設與周邊環境和諧發展
海珠灣隧道項目地處城市建成區,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周邊民房、廠房、商業建筑密集,交通環境非常緊張。“我們嚴格執行省市關于文明施工管理的各項規范,充分落實‘6個100%’和‘一不準進、三不準出’等要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周邊居民和交通環境的影響。”廣州交投集團海珠灣隧道項目負責人王海君表示。
海珠灣隧道項目還將在全線鋪設降噪路面、采用降噪伸縮縫、大面積采用隔音措施,力求在降低噪音的同時提高車輛行駛舒適性,打造綠色環保的“生態之路”。
智慧工地:工程更直觀管理更高效
打造智慧工地也是海珠灣隧道項目的一大特色。記者了解到,海珠灣隧道項目采用BIM、北斗、物聯網和全景攝影測量等技術,開展施工影響范圍內城區重點交通節點通行預備方案的編制、燃氣電力水務等重要市政管線基礎信息的調查以及施工現場質量控制等工作。此外,BIM技術可聯通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實時采集現場試驗檢測數據、質檢數據,提高數據采集速率和精度,并將信息及時上報給工程管理人員,提高決策效率。
同時,海珠灣隧道項目自主研發IPM系統,通過智能管控引領項目綜合發展。IPM系統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等先進技術,以智慧企業戰略管控為抓手,開展海珠灣隧道項目全類型、工程全過程一體化智慧管理。
建設者故事:做起來就會發現這一行的魅力所在
廣州交投集團海珠灣隧道項目工程部副經理薛曉杰負責質量和技術領域的管理。在她看來,穿城而過的海珠灣隧道,雖然只有4.35公里,工程難度卻一點也不小。海珠灣隧道以雙洞盾構隧道形式下穿中核商務大廈、萬科泊寓公寓樓等密集建筑物。“按原方案是要拆除這些建筑物,但拆遷影響比較大,所以項目開始前,我們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更優的方案。”薛曉杰說。
于是,海珠灣隧道項目團隊積極謀求新的工藝工法和技術措施,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對周圍人居環境的影響。薛曉杰告訴記者,在那段時間里,不僅會召開一些大大小小的專家研討會,團隊的同事們,遇到行業內的其他單位或者一些相熟的同行都要問上一嘴、咨詢一下,大半年的時間里,如何通過工程措施減少影響成為最常談起的話題。
最后,當聯合參建各方,結合自身工程特性,經過反復的推敲和研討,針對性地提出了原位保護方案,即通過在既有建筑物下新建樁基替代原有樁基承載荷載,切斷原樁基與建筑物的連接,保證盾構機在既有建筑物底部穿越時不影響上部結構的安全和穩定。大家終于松了一口氣:“當時就覺得終于有結果了,可以搞定這個難題了!”
從選擇橋梁專業起,薛曉杰就想到會有常跑工地的情況,無論何時無論自己在何地,一個電話,她就要趕到工地。在她看來,做這個工作女生比較少,但女生也沒有什么不同。“做起來就會發現這一行的魅力所在。”薛曉杰說。項目結束后,再走上她參建的道路,感受很不一樣。薛曉杰上一個結束的項目是花莞高速,她回憶說:“建設的時候是一個樣子,現在建好了又是另一個樣子。可能其他人會說自己在這條路的哪個位置,我會說我在哪個哪個樁號。開車路過,就會想起這是我奮斗過的地方。”
項目名片:海珠灣隧道
項目定位:
海珠灣隧道地跨海珠區和番禺區,主線北起于南洲路北側,對接現狀東曉南高架,向南以盾構隧道下穿珠江瀝滘水道、洛溪島及三枝香水道,南至南浦大道,對接正在建設的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
項目數據:
海珠灣隧道項目全長4.35公里,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總投資約116.8億元。
項目工期:2020年12月30日開工,計劃于2024年底建成通車。
項目進度:
目前始發井及后續段的圍護結構施工已基本完成,預計明年年底外徑超過15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將從這里下井。目前已完成盾構機的選型和方案設計等工作,正在進行盾構機參數深化設計。
意義:
建成后將使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縮短至15分鐘,可減輕廣州大道、新光快速、洛溪大橋交通壓力,提升廣州交通內聯外通水平。并且,可以完善廣州南站周邊路網功能,有力增強廣州南站的集疏運能力;將進一步支撐廣州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盧夢謙 通訊員:楊正鋒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高鶴濤 通訊員:廣交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