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地處黃、渭、洛三河匯流區,宜漁水面灘涂廣闊,水產養殖條件優越。據了解,渭南市水產養殖面積8.9萬畝,年產量6萬噸,產值10億多元,已成為全省最大的魚類苗種繁育和多品種商品魚養殖基地。
加快漁業發展對提高農業競爭力、改善民生福祉、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渭南市堅持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漁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漁業發展向精細化轉變
12月3日,在合陽縣龍祥水產養殖基地,記者看到池塘內固定的機械裝置推動水體循環流動,將魚糞、殘存的飼料轉換為高效有機肥。該基地負責人吳永賓說:“在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建成這種池塘內循環水養殖模式系統。此模式使整個魚塘實現‘活水’養殖,可有效解決水產養殖的尾水排放問題。”
近年來,合陽縣積極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推廣,指導漁業公司對養殖尾水進行物理排放、生物凈化處理。同時,渭南市不斷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支持漁業公司對養殖尾水處理技術裝備進行升級改造。目前,渭南市已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3個,全市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達到3.8萬畝,合陽縣被評為農業農村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渭南市不斷引進水產新品類,進一步拓寬漁業市場。“我們這里全是回頭客,每年的出售量都在不斷增加。我們養殖的大閘蟹,可以在春節時反季節銷售。”12月2日,大荔縣利市興隆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曉春說,他剛給老顧客發去幾盒大閘蟹。今年,他養殖大閘蟹的池塘約有400畝,質量最好的大閘蟹每公斤能賣到200元。在合陽縣金星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魯保元告訴記者:“今年,我們運用高密度陸基養殖模式養殖巴沙魚和羅非魚等水產,產量和效益非常不錯。”
在鞏固黃河鯉魚、草魚、鯽魚、鰱魚等傳統水產品類養殖的基礎上,渭南市重點支持發展鱸魚、南美白對蝦、大閘蟹、小龍蝦、烏鱧、中華鱉等優勢特色水產養殖,并充分利用地熱水資源發展羅非魚和觀賞魚類產業,利用現有冷水養殖設施發展虹鱒魚、金鱒魚、雜交鱘魚等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