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有多遠?對于普通人而言,以正常步速走完全程用時不到十秒。但對曾經入選廣州市第一批殘疾人運動員的周志權來說,從家里大門口出發,依次穿過客廳、廚房,抵達廁所的這十米距離,每次都像“一場馬拉松”。
幸好有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計劃。越秀區殘聯針對周志權一家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做改造方案——周志權是家里掌勺大廚,便新建了低矮新灶臺,既方便坐在輪椅上燒飯也給狹窄過道讓出空間;馬桶朝向改為向右手邊,方便進入洗手間;洗手間門換成更適合肢體障礙者使用的推拉門;洗手間內也新安裝了防滑扶手……
越秀區盤福路朱紫街,是一條隱藏在鬧市中的小巷,62歲的周志權一家就住在這。“兒子在讀大學,平時主要是我們兩口住。”周志權告訴記者。
周志權坐著輪椅,在改造后的廚房燒飯。
去上廁所就像“一場馬拉松”
2歲因患上小兒麻痹癥而坐上輪椅的周志權,其實是一名運動健將。1984年,25歲的周志權成為廣州市遴選的第一批殘疾人運動員,練過輪椅籃球、輪椅羽毛球,還是國家第一批輪椅網球運動員,多次代表中國隊參加國際比賽。
但這位曾經在運動場上馳騁的健將,卻被自己家中小小的障礙攔住了腳步。
從周志權家大門口,依次穿過客廳、廚房、廁所,只有10米左右,但對于周志權來說,這10米卻像“一場馬拉松”。
想要去廁所如廁,周志權必須穿過廚房,但是廚房很狹長,右手邊的灶臺占據了一半的寬度,導致輪椅無法通過。“我每次想去廁所,都要把輪椅停在廚房外面,然后拄拐杖穿過廚房進廁所。平時燒飯也只能拄著拐杖,有時候燒一餐飯,要出來休息好幾次。”僅僅聽周叔的描述,就已經能體會到家庭生活的不便。不過對于他來說,困難不只這些。
廁所里,馬桶是正對廁所門的,所以每次如廁,周叔進門以后都需要扶著墻壁,轉身180度,才能坐下。地面濕滑、墻壁也沒有扶手可以借力,既不安全又不舒適。
量身定做無障礙改造方案
今年,廣州市殘聯把家庭無障礙改造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推進落實——入戶實地勘察評估、了解殘疾人改造需求、設計改造總體方案。一條條平緩的坡道、一個個暖心的扶手、一座座無障礙洗手間,讓殘障人士活得更有尊嚴,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為了讓周志權一家有更舒適生活環境,越秀區殘聯多次上門,針對家庭生活實際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了一套“家庭無障礙改造”方案。
考慮到周志權是家里掌勺的大廚,施工隊計劃在拆掉廚房右側的灶臺后,在廚房左側空間稍大的地方,為周志權重新打造一個新灶臺。
因為周志權是輪椅使用者,所以正常灶臺的高度對他來說過高,影響使用體驗。施工隊根據周志權的使用習慣,測量確定了合適的高度,才進場施工。“改造前,施工人員特意讓我坐在輪椅上,仔細度量尺寸,因地制宜地拓展廚房門洞寬度,還根據我坐在輪椅上的高度,確定了灶臺的高度。”周志權告訴記者。
記者體驗發現,這個量身定制的灶臺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稍顯低矮,但是對于坐在輪椅上燒菜的周志權來說,高度正合適。
微改造帶來大便利
除了廚房,周志權家的廁所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考慮到馬桶位置不合理,導致周志權如廁的動線復雜,施工隊改變了馬桶的朝向,讓馬桶朝向右手邊,這樣進入洗手間,只需要稍微側身,就可以直接如廁。
經過改造,周志權家的廚房寬了不少,坐著輪椅也能通過了。
同時,為了安全和方便,又繼續對洗手間環境進一步優化。原本洗手間的門是向洗手間內開關的,這種開門方式對于從洗手間走出來的周志權來說,很不方便——需要先后退,留出空間打開門,才能出去。設計師拆掉了這種傳統的房門,換成了更適合肢體障礙者使用的推拉門,無論是進門出門,都不需要特意后退留出開門空間。洗手間內也在不同位置安裝了防滑扶手,方便周志權如廁時坐下、起身時手握扶手借力。
看著這些變化,周志權感動地說:“通過細微之處的改善,切實為殘障人士提供了便利,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舒心了。”
以前灶臺是在廚房右手邊,留下的過道太窄,輪椅進不去,只能拄著拐杖燒飯。家庭無障礙改造,幫我打掉了原來的灶臺,根據實際需求在左手邊重新建了一個新灶臺,讓出了廚房過道空間。我現在燒飯,可以使用輪椅一路走到底,各方面都很方便、很自如。
8714人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
總體完成率119.86% 滿意度100%
2020年11月,市殘聯、市財政局聯合制定《廣州市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專項提升工作方案》,對全市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實行應改盡改,為廣大殘疾人朋友送上一份暖心大禮包。
據廣州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本輪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實現了提標擴面,不但將精神殘障和智力殘障人士納入保障范圍,還大幅提高了改造標準,其中,土建類項目由之前平均每戶5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過10000元/戶,輔具類項目由之前平均每戶1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過3000元/戶,改造標準與北京、深圳一致,居于全國前列。
截至10月底,全市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共完成8714人,比計劃7270人增加1444人,總體完成率達到119.86%,使用滿意度100%;計劃改造資金約1652萬元,已執行約1595萬元,執行率96.56%。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 通訊員穗殘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