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新華街繁華的街道上,剛清掃完街道的環衛工人趙金元伸了伸腰,走進街道邊的愛心驛站內喝茶休息,短暫休息過后又投入到環衛工作中。“這里肯定好啦!熱水都是燒好的,想要休息隨時就可以過來。”趙金元對記者說道。
為推動改善戶外勞動者工作生活條件,解決好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的現實問題,2021年,廣東省總工會決定在全省建設190家“戶外勞動者工會愛心驛站”。廣州市圍繞這個目標打造了一批屬于戶外勞動者的“溫暖港灣”,位于花都區商南社區的“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微項目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看似不太起眼的小屋,受到戶外勞動者和廣大市民的歡迎,多樣化的服務讓人們真正感受到貼心、暖心。
走進愛心驛站,6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干凈整潔,墻上寫著愛心驛站的服務清單,從熱水供應到應急藥品,從避暑避寒到愛心書屋一應俱全。驛站依托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環衛工人休息室、出租車(網約車)臨停點等臨街靠路場所建設,配備飲水機、休息座椅、微波爐、洗手間等,重點解決戶外勞動者飲水、休息、就餐等必要需求。
驛站值班工作人員賴文勝介紹,愛心驛站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6點,全年開放。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每次進驛站都需要登記。從登記本上記者看到,驛站每天的訪客大約有10-20人次。
驛站不定期派送涼茶、綠豆湯、姜茶
湖南人趙金元在花都從事環衛工作超過10年。每天5點至9點迎著朝陽清潔街道,下午1點至5點繼續工作。夏天工作頂著烈日,冬天清晨冒著寒風工作,趙金元也習以為常。不過,自從街道附近多了這間愛心驛站,他的工作輕松了許多。
干凈、衛生又方便,是趙金元對愛心驛站的印象。“現在在這附近工作,有時天氣太熱了或者太陽太曬了就跑到這邊來坐一會。”他感慨道,以前沒有驛站的時候,只能到附近熟悉的店里坐一坐,好心的店員也會倒上一杯熱水給自己,但始終沒有這里這么自由舒服。
“天氣很熱的時候,這里還有免費涼茶喝!”趙金元說道。據介紹,花都區工會根據二十四節氣或天氣變化情況,不定期派送涼茶、綠豆湯、姜茶等免費糖水,糖水派送活動受到許多戶外勞動者的歡迎。
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真正做到了為民辦實事,點滴暖人心。在愛心驛站的一面墻上,寫滿了戶外勞動者和市民的祝福和感謝,“方便他人,共建美好”“愛心傳萬家”“給廣大群眾避風避雨的愛心場所”“愛心驛站,加油”……一張張便條,傳遞出群眾對愛心驛站的喜愛。
趙金元在驛站內休息。
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不打烊”
“剛開始我們在工會服務大廳放置了微波爐、飲水機和藥箱等,讓戶外勞動者可以進來休息一下。”花都區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主任麥櫻姿告訴記者,這種服務模式受到許多戶外勞動者的點贊,為此,區工會決定將這種服務模式拓展開來。
商南社區的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并不是唯一的站點。為給廣大從事戶外作業的勞動者送上關愛,花都區總工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依托社會力量,在各社區建立了“工會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將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到勞動者心里,讓他們感受到工會“家”的溫暖。
除了給戶外勞動者提供溫暖的港灣,普通市民也能在愛心驛站找到便利與溫暖。賴文勝說,驛站對面就是醫院,有些市民看完病等結果,會到驛站這里來休息,“偶爾還會碰到問路的、急需口罩的、急著上洗手間的市民。”熱心的賴文勝還曾經自掏腰包借給路人20元錢坐公交車。
具備條件的愛心驛站,在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不打烊”,同時還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油角、湯圓等節慶食品。在夏季和冬季則提供涼茶和姜茶,幫助他們消暑驅寒。
據統計,目前,花都區總工會自建及與其他單位共建的工會愛心驛站共有22家,累計服務約8萬多人次。今年以來,區總工會共建設12個愛心驛站,依托愛心驛站的場所,整合各項工會服務功能,開展關愛戶外勞動者活動,使愛心驛站成為工會組織鼓舞廣大職工的前沿陣地,工會工作的宣傳站點,持續擴大工會服務的覆蓋面,切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全市共建成244個
“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
為推動改善戶外勞動者工作生活條件,有效提高服務職工的精準化水平,解決好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的現實問題,2021年,省總工會決定在全省建設190家“戶外勞動者工會愛心驛站”,廣州對標建設相應數量的愛心驛站。
“愛心驛站”以環衛工、建筑工、快遞員、執勤交警、出租車司機等戶外勞動者為主要服務對象,圍繞保障和改善戶外勞動者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解決飲水、就餐、如廁、休息、上網、簡單藥療等實際問題,努力將愛心驛站打造成為展示工會形象的新窗口,服務職工群眾的新載體,宣傳工會工作的新陣地。目前全市共建成“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244個。
此外,廣州市還從2012年開始啟動工會職工服務站點建設,目前已建立了125個職工服務站點,呈多元化、多層次、網絡化分布格局,建立起了“市-區-鎮(街)-工業園區(行業)-單位(企業、非企業)”的五級服務網絡, 為轄區內職工提供困難職工幫扶、就業創業服務、職工信訪接待、勞動權益維護、勞動爭議調處、職工綜合服務、工會業務指導服務、會員信息聯系等8項服務。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曉宜、鄧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