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都區梯面鎮西坑村,村民鄧記紅八年如一日堅持照顧殘疾在床的老父親。近年來,鄧記紅的負擔日漸減輕,不僅擁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志愿者還貼心地送來了日常所需的護理墊,滿足了鄧記紅的“微心愿”。
據了解,西坑村黨支部、“梯面客家嫂”先鋒崗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聯同鎮社工站通過多渠道廣泛征集、主動認領和用心辦好民生“微項目”,實現群眾“微心愿”。在多方關心和幫助下,鄧記紅一家的生活正在慢慢好轉。
愛心驛站內,戶外勞動者和市民寫下祝福和感謝
在鄧記紅家旁邊的一間屋子里,鄧記紅正在為癱瘓在床的父親鄧金萬整理床鋪。房間是鄧記紅為父親特意安排的,“在外面比較熱鬧,每天也能見到太陽。”整理完床鋪,鄧記紅又開始忙活著為鄧金萬準備午飯。按摩、翻身、喂飯、洗澡……鄧記紅已經習慣了每天這樣照顧父親。
鄧記紅自身患有視力二級殘疾,靠著村內保潔員的工作撐起整個家庭。2013年,鄧金萬中風導致下半身偏癱,言語表達功能受損,這對于原本就不堪重負的鄧記紅一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八年如一日照顧殘疾在床的老父親
在鄧金萬的病情穩定之后,鄧記紅將父親接回家中親自照顧,每天在工作之余,要抽出大量時間照顧父親。這對于從未有護理經驗的鄧記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對于照顧父親的經驗,鄧記紅如數家珍:剛開始父親身體完全無法動彈,需要每天給他翻身好幾次,不然就會長褥瘡;父親牙口不好,需要專門烹煮易吞咽、易消化的飯菜。洗澡也要挑選好時間,冬季選擇午后為父親擦身,不易感冒;夏天選擇傍晚沖涼,可以帶走一天的熱氣……
每天工作之余還要兼顧照料父親,鄧記紅也不時感到身心俱疲,但他仍然八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談及原因,鄧記紅擺了擺手說,“他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的兒子,我當然要拼盡全力去照顧他。”
在鄧記紅的精心照料下,鄧金萬的身體情況日漸好轉。盡管無法開口說話,但在采訪過程中,鄧金萬精神狀態很不錯,一直朝著記者咧嘴微笑。對此,鄧記紅笑了笑說,“他現在身體情況越來越好,胃口特別好,每天都要吃上肉才行。”
在鄧記紅照顧下,其父親精神狀態良好
如今加蓋了新房子生活日漸好轉
“鄧記紅剛開始只有1000塊錢的公益性崗位收入,家庭負擔比較重。”西坑村黨支部副書記莫小芬告訴記者,在了解到鄧記紅家庭情況之后,西坑村黨支部開會研究決定,在原本的公益性崗位的基礎上,讓他擔任村保潔員的工作。
鄧記紅每天需要將村社內的垃圾轉運到中轉站,保持村道衛生環境整潔。由于工作范圍不大,鄧記紅在工作之余也能照顧到父親,“我都是在村子里面工作,他(鄧金萬)只要有需要,我馬上就能趕回來照顧他。”
“你不用去藥店買,到鎮衛生院登記拿藥很便宜的。”在鄧記紅家中,莫小芬了解到鄧記紅每次都到藥店購買降血壓的藥品,她細心叮囑鄧記紅,讓他收集齊相關材料,到時可以定期在鎮上衛生院拿藥。
“每個月至少都要來兩次。”作為“梯面客家嫂”隊長之一的莫小芬,每個月不定期和社工來慰問鄧記紅,送上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和藥物,并關心了解鄧記紅的家庭情況和需求。
莫小芬(中)和社工慰問鄧記紅(右一),并送來生活物資
由于鄧金萬大小便無法自理,鄧記紅每天都要為父親換上好幾次護理墊,以此保證床上和房間的干凈清潔。鄧記紅說,“腸胃不好的時候,一天要換10張護理墊,需求量很大。”
在慰問過程中得知這一情況后,西坑村黨支部在梯面社工站大力協助下,通過鏈接廣州市慈善會“微心愿·善暖萬家”項目,為鄧記紅圓了贈送護理墊的“微心愿”。除此之外,西坑村黨支部為鄧記紅的家庭建立了分級管理檔案,形成精準幫扶計劃,不定期上門提供情感疏導支持,幫助紅叔排解消極情緒,更好地面對生活。
如今,鄧記紅家加蓋了一層新房子,兒子也畢業外出工作,生活日漸好轉。談及未來,鄧記紅的愿望簡單而樸實,“平平安安最重要。”
全市共認領微心愿63729個
自今年3月起,廣州在全市黨組織、黨員中部署開展黨組織承接民生微項目、黨員認領群眾微心愿的“雙微”行動,動員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聚焦“小切口”,服務“大民生”,圍繞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民生實事,共認領微心愿63729個、微項目5104個,已全部完成,涵蓋市民群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累計公布志愿服務項目561個、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近萬場,上崗志愿者26萬人次,服務市民1712.5萬人次。
工會愛心驛站
線上打造“黨員志愿服務網上超市”。在“穗好辦”APP、“穗康”小程序上推出“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專區,整合各區資源,打造全市互聯互通的“黨員志愿服務網上超市”,可同時發布全市2805個村(社區)黨員群眾的心愿,為“街道-單位黨組織”“群眾-社區-黨員”提供快速連接平臺,讓黨組織和黨員可以認領不同區域的微項目和微心愿,實現單位黨組織、黨員與服務對象零距離對接。
線下建立“群眾微心愿連鎖店”。發揮黨建陣地作用,依托全市各級黨群服務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立“群眾微心愿連鎖店”,向廣大黨員群眾征集、發布微項目和微心愿,營造“群眾有事我來幫”“群眾心愿我來辦”的濃厚氛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曉宜、徐雯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