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廣州街坊’的熱心幫助,謝謝你們。”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走失精神障礙患者藍先生的家屬來到大崗鎮平安促進會,將一面錦旗贈予熱心助人的“廣州街坊”——大崗鎮綜治中心主任勞穎聰,感謝他發動大崗鎮平安促進會各名“廣州街坊”志愿者,及時幫助尋回走失的藍先生,還幫忙聯系心理醫院送藍先生就醫診治。
劉姨(化名)送錦旗
今年30歲的藍先生是名精神障礙患者,在他19歲那年,家人開始發現他“時不時會說胡話,出現幻聽幻覺,還經常自言自語”。之后藍先生去到醫院檢查被確診患上了精神類疾病。十余年來,藍先生先后在多家醫院接受了心理治療。待他精神慢慢好轉后,藍先生回到了位于南沙區大崗鎮的家里,和父母一起生活。
據藍先生母親劉姨(化名)回憶,今年9月28日中午,藍先生和往常一樣出門去收廢品,因為劉姨夫婦當日下午都要上班,為此沒有陪兒子一起出去,“平日里出門后,他到了晚上都會回來的”,但這次卻例外,劉姨夫婦在下班回到家后,卻沒有見到兒子的身影,老兩口當晚都沒有睡覺,一直等到天亮,但都沒有見到兒子回來,“他腦子有時候不太靈光,腿上又有傷,走路不太方便,身上又沒有帶手機,我們都很擔心他,怕他會出事,但又不知道該去哪里才能找到他。”劉姨夫婦急得團團轉,老兩口在家周邊該找的地方都找了,但也不見兒子的蹤影。
“廣州街坊”不到兩天找回走失兒子
情急之下,劉姨夫婦便想到了找大崗鎮潭洲社區居委會幫忙。獲悉情況后,居委會工作人員當即帶著劉姨來到大崗鎮綜治中心,向熱心的“廣州街坊”勞穎聰訴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勞穎聰一邊耐心安撫著劉姨夫婦的情緒,安慰他們不要著急,一定會盡快幫他們找到兒子藍先生,一邊從劉姨夫婦口中詳細了解到藍先生的外貌及日常行為特征,進而擬好尋人啟事轉發到大崗鎮平安促進會“廣州街坊”志愿者群,積極發動“廣州街坊”一起幫忙尋人,呼吁大家幫忙擴散尋人啟事,擴大搜尋范圍,尋找線索。
劉姨(化名)點贊大崗鎮綜治中心
很快,在藍先生走失后的第二天,通過“廣州街坊”的大力搜尋,勞穎聰得知藍先生很可能曾在番禺區市橋的沙園電器廣場出現過。獲悉這一重要線索后,勞穎聰當即聯系番禺區的“廣州街坊”志愿者幫忙留意,并第一時間趕往沙園電器廣場尋人。
今年9月30日下午,勞穎聰等“廣州街坊”志愿者終于在沙園電器廣場附近找到了藍先生,并趕緊通知劉姨夫婦趕過來。“我們找到他時,他蓬頭垢面的,面黃肌瘦,光著上身,穿著一條破舊的黑色長褲,看上去很憔悴,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勞穎聰回憶道,為了不驚擾藍先生,避免他出現過激的反抗行為,勞穎聰和其他幾名“廣州街坊”志愿者并沒有貿然上前阻止藍先生離去,而是選擇一直默默跟在藍先生身后,為他送來干凈的上衣,并送上水送上食物給他,時不時上前和藍先生閑聊幾句,穩定他的情緒,等待劉姨夫婦趕來。
“群眾有需要,我們就有回應”
當晚,劉姨夫婦趕到現場后,看到走失的兒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考慮到藍先生的身體狀況還不適宜直接回家,勞穎聰在征得劉姨夫婦同意后,幫忙聯系了位于天河區的一家心理醫院,當晚便將藍先生送醫進行治療。
“幸虧你們幫我們及時找到了兒子,要不然他長時間在陌生的地方四處游蕩,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劉姨夫婦回想起藍先生的活動軌跡都感到后怕,緊緊地握著勞穎聰的雙手表示感謝。
“群眾有需要,我們就有回應。”對于幫助劉姨夫婦及時找回兒子一事,勞穎聰搖搖頭表示沒有什么,不值一提,在他看來,為民服務,這本身就是“廣州街坊”的職責所在,“樂于助人,為市民群眾排憂解難,這就是‘廣州街坊’的精神,我們要讓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永遠延伸下去,為平安廣州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資料圖:黨員志愿者為隔離戶購買生活用品 (李波 攝)
全市“廣州街坊”實名注冊48.6萬余人
“廣州街坊”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感人事跡,每天都在上演著。走在羊城大街小巷,處處都能看到佩戴著紅袖章的“廣州街坊”身影,他們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熱心助人,不計得失;他們巡邏街道,震懾盜賊,協助警方抓捕違法犯罪人員;他們慧眼識破毒販運毒工具;他們走進社區開展反詐宣傳;他們主動請纓,逆行而上,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們用點滴行動守護者著一方平安和諧。
據了解,“廣州街坊”主要包括專業力量(警察等)、半專業力量(輔警、協警等)、行業力量(物流寄遞從業人員等)和志愿力量等四種社會治理力量組成。自2018年廣州市委政法委打造“廣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以來,截至目前,全市“廣州街坊”品牌隊伍共有454支,實名注冊48.6萬余人。成立以來,“廣州街坊”舉報各類違法犯罪線索8800余條,協助破案5800余宗,抓獲犯罪嫌疑人14200余人。“廣州街坊”眾志成城,發揮自身熟悉當地民生民情的優勢,為守護廣大市民群眾平安生活默默奉獻著。
資料圖:黨員志愿者為隔離戶代購生活用品 (李波 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市委政法委根據社會面治安防控形勢需要,深度挖掘基層自治、群防共治志愿服務參與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資源,廣泛組織、發動引領“廣州街坊”等群防共治力量圍繞村(居)、企事業單位、中小學及幼兒園、綜合市場、沿街商鋪等區域全力建設應急處置最小單元,形成城市應急安防力量,不斷織密城市安全“守護網”。截至11月25日,全市已組建最小應急單元23044個,切實解決突發公共事件先期處置“最后一公里”問題。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章程(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