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州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提升,城市主干道上的人行天橋也越來越多,實現交通要素分流,緩解交通壓力的同時,也方便了市民的過街通行。除了新建天橋之外,記者注意到,廣州市不少既有天橋也進行了品質化提升改造,加裝無障礙升降平臺、防雨防曬棚罩,改造無障礙坡道,優化天橋照明和盲道……改造后的天橋不但顏值更高,還方便了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需群體的使用,過橋更舒適。
2021年的最后一天,由廣州交投集團新光公司組織實施的新光快速路人行天橋優化提升工程已基本完工,市殘聯及殘疾人代表到現場參與體驗、指導。據悉,這是繼江海大道人行天橋無障礙設施改造工程之后,市交通運輸局、廣州交投集團“為群眾辦實事”的又一力作。
按下“呼叫鍵”,大涌路人行天橋升降平臺的門緩緩打開,無障礙督導員張健操控輪椅進入無障礙升降平臺。根據指引操作,升降平臺將張健送上天橋。“使用體驗不錯,也挺方便。”張健告訴記者,以前自己經過大涌路人行天橋時,因為沒有升降平臺,必須要繞很遠的路,找過街路口,很不方便。天橋加裝升降平臺,對于有過街需求的老人、傷病員、提重物的人以及殘障人士都是一個民生實事。
體驗過升降平臺之后,有著30多年輪椅使用經歷的張健也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升降平臺的門是向外開的,我按了呼叫鍵還需要向后退一些,才能讓門完全打開。建議呼叫鍵安置在離門更遠的地方。”
據記者了解,《廣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按照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機場、火車站等公共交通樞紐場所,城市的主要道路及人行道等設施,醫院、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對外窗口服務場所和旅游景點、公園、公共廁所等公共場所,在組織竣工驗收時,建設單位應當邀請殘疾人聯合會參加,聽取殘疾人代表的試用意見;不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的,不得通過竣工驗收和辦理備案手續。
此次,廣州交投集團新光公司也主動邀請了市殘聯及殘疾人代表到現場體驗、指導,與使用者充分交流使用感受,積極聽取各方對無障礙設施提出的寶貴意見,研究制定完善方案與措施,并迅速完善項目建設。
“我們采用了‘一橋一策’的方式,對沿線過街天橋的優化提升以實用為原則。”據廣州交投集團新光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優化提升工程涉及新光快速路全線共有6座橫跨主線的天橋,分別為江海大道天橋、龍潭立交天橋(2座)、大涌路天橋、登頂公園天橋、欖塘村天橋。
根據天橋的位置、人流及現有條件,廣州交投集團新光公司為每座天橋“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其中,江海大道、龍潭南北兩座人行天橋、大涌路人行天橋、欖塘人行天橋,均提升了人行盲道系統、改造了坡道、增加了照明設施和雨棚,極大提高了市民過街的便利性、舒適度;龍潭南側天橋及大涌路天橋因附近無滿足平面過街的道路設施,增加了無障礙升降平臺,有效提升了人行天橋無障礙通行環境。
怎么優化提升,廣州交投集團問計于民,圍繞群眾所需,改善天橋功能。江海大道天橋無障礙設施改造后,有市民反映該天橋坡道在中間不方便推車上下行,廣州交投集團迅速回應市民訴求,在本次改造中為該天橋增加了兩側坡道,滿足了上下行分開行駛的使用需求,得到了周邊市民的廣泛“點贊”和街道辦的充分肯定。
記者注意到,此次天橋優化提升還有不少暖心細節,走上龍潭立交南側過街天橋注意到,天橋橋面以及坡道、梯道、電梯轎廂等地面均采取了有效的防滑措施;照明設計采用了帶狀光源,能夠做到見光不見燈;無障礙設備出入口轉角處周圍留有足夠空間, 以便輪椅使用者停留等。于小細節處體現暖心關懷,不斷滿足市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增強市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賈政 盧夢謙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