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由團中央、全國青聯指導,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青年聯合會主辦的“致敬戰疫的青春”首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主題分享會在廣州市舉行。
活動正式揭曉了首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評選結果,王琳、王吉光、王守巨、王祥喜、呂奔、關偉杰、蘇士成、吳南、林浩添、韓大力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同時,正式啟動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評選工作。
分享會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做主旨演講,分析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現場,鐘南山表示,他非常欣慰看到現在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在所在領域做出的貢獻,同時他認為中國在醫學領域非常有希望。他還認為,創新不僅在于發現發明,還在于通過發現發明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應或社會效應,而諾貝爾獎獲得者絕大多數都是發明和實踐兩者相結合。最后,他還鼓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主動擔當,助推國家醫療衛生科技事業發展。
據悉,“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是經團中央書記處批準和鐘南山院士授權設立,該獎每年面向全國青年醫學科技工作者和生命科學工作者的40歲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展開評選,每次評選不超過10人,從而鼓勵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發現發明、理論創新,促進先進臨床、醫療理論技術成果轉化。
2020年8月28日,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獎項發布后,首屆評審工作隨即啟動。團中央先后成立由鐘南山等11位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和評審辦公室,高效推進人員選薦及評審等事務。期間,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相關專業委員會、各省級青科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國科協所屬相關學會、國家重點大學醫學院(部)、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等55個單位推薦了100名候選人,經初審確定20名候選人進入全國終評。在公證人員的全程監督下,20位終評候選人進行了線上線下逐一陳述答辯,評審委員會從技術創新、技術指標、技術難度、推廣應用價值、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評議,在嚴格評分及投票程序后最終評選出10位獲獎者。
首屆鐘南山科技創新獎獲獎者名單
(按筆畫順序排序)
1.王琳,女,漢族,1982年生,無黨派人士,博士研究生學歷,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檢驗科主任/檢驗系主任、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研究領域是再生醫學及創傷修復、檢驗醫學。曾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萬人領軍人才、中組部青年千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2011年回國創立華中地區首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長期致力于再生醫學關鍵生物材料的創新研發與創傷修復新策略的轉化研究10余年,使我國在該領域邁入了國際前沿。
2.王吉光,男,漢族,1984年10月生,博士學歷,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是計算生物學與醫學信息學。香港科技大學夏利萊夫人冠名副教授。曾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參與領導組建亞洲腦膠質瘤多組學數據聯盟,在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可靶向的METex14致癌突變(Cell2018,NG2018),在替莫唑胺治療后復發的膠質瘤中發現導致腫瘤抗藥的MGMT融合基因(NG2016,NC2020),建立膠質瘤演化的平行宇宙模型(NG2017)。
3.王守巨,男,漢族,1986年生,中共黨員,博士學歷,研究領域是腫瘤分子影像學,現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曾是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及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創建酸環境可逆響應成像和腫瘤新生血管靶向成像的新技術,提出了輔助光熱治療和協同光治療的新策略,發現了熱休克蛋白通過內質網壓力介導光熱治療耐受的新機制,為腫瘤精準診療建立了分子影像導航和診療一體的新途徑。
4.王祥喜,男,漢族,1986年7月生,中共黨員,研究領域是病毒結構學/結構疫苗學,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得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等,相關研究成果被評選為“202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等。他帶領科研團隊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的研發,疫苗已在國內附條件上市并出口多個國家,并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超敏診斷技術,完成人單純皰疹病毒分型診斷技術的轉讓與臨床應用。
5.呂奔,男,漢族,1983年5月生,中共黨員,臨床醫學-免疫學雙博士學位,研究生學歷,研究領域是膿毒癥與重癥凝血病,現任職務是中南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湘雅醫學院副院長,是國家杰出青年、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南大學教授、研究員、主治醫生,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等榮譽。從事危重癥與血液病的基礎研究與臨床一線工作,在膿毒癥與重癥凝血病領域取得了原創性突破。
6.關偉杰,男,漢族,1984年8月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助理、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者、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青年委員、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常務理事。獲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等稱號。目前在鐘南山院士、何健行教授的團隊中專攻氣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支氣管擴張、慢阻肺、哮喘等)的綜合診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國家科技部新藥創制重大專項項目,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多國協作重大課題的子課題負責人。
7.蘇士成,男,漢族,1983年5月生,中共黨員,現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生物治療中心主任,研究領域是腫瘤免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中國細胞生物學青年科學家獎”等獎項。通過治療全周期的腫瘤浸潤免疫細胞圖譜描繪,發現一系列免疫治療新靶點和新策略;構建高效的線粒體RNA導入系統,首次闡明持續定位線粒體非編碼RNA功能;鑒定出第一個定位在細胞膜表面的核酸感受器;改良保乳保腋窩乳腺癌精準手術,提出“外科重建移植物抗腫瘤免疫”新觀點。
8.吳南,男,漢族,1986年2月生,中共黨員,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脊柱畸形大數據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員等,專注于脊柱畸形及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榮譽。利用先進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及人工智能等方法,探索脊柱畸形及相關疾病的病因和機制研究,并實現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應用。
9.林浩添,男,漢族,1981年10月生,中共黨員,博士學歷。現任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長),是研究員,主任醫師,教授,從事眼病防治和研究工作近20年。曾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衛健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致力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在診療研發的應用轉化研究,構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白內障診療云平臺,并在廣州開啟了全球首個眼科人工智能機器人門診;牽頭完成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多中心臨床試驗(EClinicalMedicine2019)。
10.韓大力,男,漢族,1987年1月生,群眾,在中科院遺傳所獲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工作領域是生物信息學、RNA修飾調控機制和干預治療。2017回國入職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任研究員并組建獨立研究團隊,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聚焦新型RNA修飾的表觀調控機制,結合多學科前沿交叉,開發疾病治療診斷新策略;合作完成新冠病毒靶標蛋白的系統性藥物虛擬篩選,并建立“神農項目”可視化網站共享研究成果和技術方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黎慧瑩 通訊員:岳青
圖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