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荔灣區深入開展污染源查控,通過水岸共治和流域聯治,35條黑臭河涌實現長制久清,省考珠江后航道東朗斷面水質連續兩年達到三類水目標,區域水環境實現跨越式提升,為廣州治水工作成效作出了荔灣貢獻。
荔灣區落實廣州市總河長令第8號及市河長辦相關工作要求,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主抓手,常態化推進鞏固深化涉水違法建設整治,結合河湖“清四亂”等工作,根治了一批治水多年“頑疾”,圓滿完成2021年涉水違建整治任務目標。
經統計,2021年市下達荔灣區涉水疑似違法建設整治任務共313宗,截至12月底,已全部完成整治。其中,完成拆除95宗,面積60206.2平方米;完成整治218宗,整治面積20787.7平方米;任務外涉水違建拆除14宗,面積16681平方米。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滘口涌涉水違建拆除中
荔灣區始終堅持“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水基本工作思路。2021年下半年,轄區內滘口涌發現河涌水質存在不穩定問題,個別點位污染物指標明顯異常。區、街兩級河長辦迅速行動,組織力量對河涌流域范圍涉水污染源進行拉網式排查,發現滘口涌邊一棟兩層鋼結構臨時建筑占用河道管理范圍,阻礙巡河通道貫通,且生活污水涉嫌直排河涌。
為切實做好滘口涌水質保障,從源頭消除污染源,荔灣區強力推進涉水違法建設拆除。荔灣區雙總河長及滘口涌區級河長部署、協調與督辦;街級河長靠前指揮,組織推進拆除工作落實;村居級河長多次主動上門宣傳,反復講解河涌治理政策,最終取得涉及單位對治水工作的理解及全力支持。在屬地石圍塘街道的指導下,涉及單位克服自身困難,自行對建筑物進行整體拆除,總面積約280平方米。
違建拆除過程中,荔灣區多管齊下,同步落實滘口涌兩岸“散亂污”專項治理,推進流域范圍排水達標單元創建,開展河涌周邊環境衛生整治,對河堤岸雜物進行清理,全面恢復河涌自然生態原貌,全年平均水質達到消除劣五類既定目標。
啃下“硬骨頭”
下市涌涉水違建拆除后
2021年度荔灣區下市涌涉水違建整治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歷時5年的“硬骨頭”終被啃下。
2021年12月31日上午,隨著下市涌邊最后一間18平方米涌邊房屋被拆除,標志著荔灣2021年度涉水違建整治任務全部完成。
自2017年下市涌惠愛醫院485平方米歷史違建被列為黑臭河涌違建整治任務以來,歷時5年,市、區、街道、村居四級治水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始終堅持“違建必拆、應拆盡拆”的原則,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氣魄,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攻克了2021年度荔灣區涉水違建最后的堡壘。
下市涌邊惠愛醫院涉水違建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占用河涌6米管理范圍,影響巡河通道貫通,屬市總河長令第8號要求必須拆除的涉水違法建設。經核查,該建筑物用于公益性用途,拆除前為實驗中心、醫療垃圾存放間等維持醫院運作必須的功能用房,且暫時無法騰挪。
為有效化解矛盾,荔灣區本著“治水為民”理念,各級河長前赴后繼,持續發力,協助惠愛醫院在2021年底新大樓主體基本完工后,自行完成下市涌涉水違建拆除,既實現污染源源頭治理,高質量推進水環境整治,又盡量避免了對群眾就醫造成影響,以實際行動贏得了醫院及廣大群眾的贊譽。
2022年,荔灣區將繼續打好下市涌水環境提升“組合拳”,在打通巡河通道的基礎上,持續推進下市涌千里碧道建設工程,寫好以碧道建設牽引推動水污染治理的后半篇文章,真正實現“還岸于民,還涌于民,還綠于民”。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