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絲苗米現代產業園
南方網訊 冬日,廣州市增城區絲苗米現代產業園,稻草梗一片金燦燦。不少游客專程來園區打卡,該園區打造省級農業公園,將稻田變成公園、將公園變成課堂。
近日,園區負責人李展鵬告訴記者:"我們項目大大改善了村鎮生態環境,助力絲苗米起源文化品牌推廣,保障 ' 米袋子 ' 建設。"
增城絲苗米遠近聞名,屬于特優秈稻品種,被稱為"米中碧玉,飯中佳品"。自明嘉靖年間至今,大米界一直以"北有五常,南有絲苗"譽之。增城絲苗米榮獲 2021 年"粵字號"農產品百縣百品縣域公用品牌之"優秀品牌"獎。
一粒米如何填滿農民的"錢袋子"?記者帶著問題,去揭開致富奔康背后的故事。
科技賦能豐產豐收
增城絲苗米現代產業園落戶于增城區朱村街,項目規劃以 3000 畝作為核心種植區。園區已流轉交接土地面積達 1800 多畝,包括龍崗村的立體種養生態示范基地(品種為美香占 2 號)和龍新村品種育繁推基地(品種為象竹香占和 19 香)。
園區種植科技感滿滿。李展鵬介紹道,無人機播種技術帶動增城區 2.5 萬畝左右水稻進行雙季稻直播,節省了 90% 以上人工。
園區的技術設備,科技感拉滿
而且,智能識別病蟲害的測報燈、環境監測系統等裝置"齊上陣",對禾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全天候檢測,實現更有效的、科學化的管理,確保了絲苗米提質增效、豐產豐收。
據種植戶此前介紹道,今年早稻的收成并沒有因為旱情而受到影響,有些地塊的畝產從去年的 700 斤上升到今年的 900 斤,產量增長超過 20%。
2021 年上半年,園區主要引進了省農科院水稻所和省科學院生態環境和土壤研究所,打造 100 畝新品種實驗地和共建生態農業示范基地。2021 年 4 月 2 日,在龍新村種植基地,負責園區經營的啟緣項目公司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簽約共建絲苗米育種基地,優質水稻新品種試驗培育在項目產業園正式落地。
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冬日暖陽,灑落在稻草上,一片靜謐。前來觀光的游客,不禁贊嘆;"超美的!金色稻浪!"
園區內的田埂、水渠、道路、環境等都進行了全面的生態升級改造。
硬化水泥路通往一塊塊稻田,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園區環境
園區通過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道路,消除農田中的生態孤島,提高生物多樣性,提升農田生態環境水平;通過構建綜合種養系統和病蟲害生態防控系統,減少化肥與農藥的施用;通過建設生態溝渠和生態田埂,在過程中削減氮磷污染;通過建設生態塘和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農田尾水;養分再利用通過處理后的尾水回灌農田,實現水中氮磷養分的再利用。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將觀光旅游和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緊密結合,不僅能向大眾普及基地的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和面源污染的相關知識,還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大力提升農業附加值,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畈稻田,一條長廊,一灣荷塘,一個濕地;這是園區建設的構想。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近年來,增城區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增城絲苗米、增城遲菜心、增城荔枝等優質優勢農產品,促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農民收入持續提高。
一直以來,增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關注絲苗米種植的出路與銷路,投資落地啟緣絲苗米產業園,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而且,2021 年 12 月 31 日,朱村街舉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朱村街將以橫塱村為試點,圍繞共建增城絲苗米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共建"農投 + 村集體 + 社會企業"多種形式靈活合股經營,實現 " 地租保底,共享分紅 " 的利益聯結機制,共推農文旅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三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開拓出一條具有增城特色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之路,為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提供鮮活的"增城樣板"。
未來,合作各方將對橫塱村約 4500 畝連片優質耕地進行集中連片流轉,積極引進培育一批全國頂尖優質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廣增城絲苗米種植,著力打造"絲苗米種植業 + 加工業 + 稻田文旅業"產業鏈條。
同時,為改變以往農民多數只能依靠地租加上務工較為單一的收入來源模式,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把產業越做越興旺,廣大農民越能共享發展紅利。
目前,增城出臺《增城絲苗米發展計劃》,明確將以培優增城絲苗米品種、建設數字化產業園、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建設文化展覽館等五大工程,推進增城絲苗米強芯戰略,開創農企利益聯結新模式,落實綠色減碳種植,提升增城絲苗米品牌價值,開發增城絲苗米文化,進而推動增城絲苗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增城鄉村振興事業全面推進。(記者 / 楊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