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慶期間,廣州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中小學結對共建勞動教育活動。(資料圖片)
每年秋冬季節,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教學樓后面的生物園種植區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種植區,也是初一年級各班的“責任田”。這樣的“后花園”、小菜園,遍布于廣州多所中小學。廣州市教育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支持首批近490所學校參與“城市小菜園”工程建設,創建147所星級“校園小農田”建設學校。
“小菜園”的建設是廣州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縮影。2021年5月,廣州成功入選首批“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全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構建為“有教材、有課程、有規范、有評價、有基地、有活動、有保障”的教育體系,營造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環境,學生勞動素養得到提升,達到以勞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效果。
去年國慶期間,廣州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中小學結對共建勞動教育活動。(資料圖片)
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勞動教育
廣州從化區有著豐富的鄉土資源和農耕文化底蘊。各學校充分結合本校資源及周邊鄉土資源優勢,開發學校勞動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2021年,沙貝小學啟動總面積約3600平方米的學校農耕教育實踐基地,構建“果園拾貝”農耕教育實踐校本課程,編寫“農耕與生產”“農耕與學習”“農耕與創意”三個模塊的校本讀本。西寧小學利用空置地建成農耕樂園小菜園,學生從認識種子、學習種植、照顧植物到分享經驗,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過程;蓮塘小學在校園內建設了800多平方米的勞動基地,打造了“一分水稻試驗田”勞動項目,通過組織收割稻谷等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農耕知識;溫泉鎮第三中心小學實行土地AA制,分田到班。
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是廣州的重要做法。教育部門組織編寫具有廣州特色的中小學勞動教育教材《勞動》,在全市169所學校開展試點,正逐步向全市中小學推廣使用。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校本勞動教育課程,建立“一校一策”的勞動清單,探索實施“一周一家庭勞動”的行動,形成具有廣州地域特色的勞動實踐類拓展課程。
開展勞動教育師資全員培訓
在廣州高水平教育人才培養工程中,不乏勞動教育教師的身影。廣州市海珠區基立道小學副校長黎超瑩曾獲省優秀勞動教育成果獎與市勞動教育成果一等獎。2015年,在南洲路小學工作的黎超瑩開始了非遺與勞動結合的實踐:以勞動教育為切口,以中草藥的驅蚊包制作為引子,通過對中草藥的種植、辨認、曬制、研磨、稱重、調劑、入藥、縫制等多個勞動工序,使學生從實踐、體驗中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
目前,廣州已實現各區教研院100%配置專兼職勞動教育教研員,開展勞動教育師資全員培訓和專項培訓。在課程與活動方面,研發35門勞動教育課程。征集“勞動小能手”美育勞動實踐視頻,評選出278個獲獎單位和個人;遴選認定100所“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組織117所學校開展中草藥種植勞動實踐活動;組織18000余名普通高中學生開展學農勞動實踐活動,1600名學生開展隨機預約勞動實踐自由行活動,96所學校2400余名學生結對共建勞動教育活動。
多方協同讓勞動觀念深入人心
體驗農趣活動、非遺技藝、中草藥香囊制作、3D打印……在廣州的冬日,1100多名中小學生走出校園,到校外的多個勞動教育基地開展各式主題鮮明的勞動教育體驗活動。“勞動實踐體驗活動”是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開放的活動,旨在為廣州中小學生提供校外優質的勞動教育資源,拓寬實施勞動教育的途徑,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與校內勞動教育形成優勢互補。
推進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協同。廣州通過開展家務勞動、職業體驗、生產勞動、公益性服務和信息化技術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發揮城鄉、校際之間的互補共享作用,組織勞動教育試點學校開展結對共建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勞動實踐1日體驗活動”“勞動實踐深度體驗活動”“學校勞動周”“科技STEM勞動教育暨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開展中草藥種植、中藥香囊制作等勞動實踐視頻征集活動;采取線上自愿隨機預約方式,開展內容新、形式多、范圍廣的勞動教育自由行實踐活動。加強校企合作,實施產教融合,發展文創產業,形成跨學科融合、跨文化融合、跨區域融合、非遺傳承與人工智能融合的勞動教育亮點創新,形成“一區多品”“一校一品”“一生一案”的廣州勞動教育品牌格局。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 通訊員穗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