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的港頭村有著600多年歷史,2月14日,《中國傳統村落花都區港頭村保護與發展規劃》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進行公示,其中透露,本次規劃針對現有村落內保留較好的傳統建筑,進行了分類界定,更好的保留村落原有空間體驗。
港頭村美麗的山水格局
部分農田納入建設控制地帶
港頭村位于京港澳高速以西,北鄰花都大道,南接流溪河,距離白云機場10公里,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文化底蘊深厚久遠,有“曾子文化”“書香文化”等多重文化名片。2014年港頭村被建設部評定為中國傳統村落,山、水、田、林、塘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形成了頗具嶺南特色的自然村落格局。
2019年,廣州市住建局將港頭村列入全市3個特色精品村之一,結合周邊旅游資源,引入國內外知名建筑大師通過微改造共同打造嶺南國際建筑師公社,以點帶面實現鄉村群的全面振興。
本次規劃范圍以港頭村行政村界限為范圍,面積約為289.94公頃。針對港頭村自然格局,優化了保護范圍的劃定,將部分農田納入到建設控制地帶內。針對現有村落內保留較好的傳統建筑,進行了分類界定,更好的保留村落原有空間體驗。同時結合嶺南國際建筑師公社的入駐,從基礎信息至發展模式,全方位更新了原港頭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內容。
村內保存完好的祠堂和風水塘
保護對象分布圖
核心保護范圍建筑高度應為二層或以下
保護范圍劃分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三類。
核心保護范圍是轄區內東隅較為大規模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約3.3公頃,北至港頭村八一廣場籃球場,西至村西風水塘,南至文孫曾公祠南側風水塘南岸,東至港頭村福如樓。
建設控制地帶西至港頭村南山路東側水塘西岸,南至文孫曾公祠南側風水塘南側田園,北至花都大道南側,東至港頭村村居邊界。占地面積21.58公頃。
環境協調區根據臨近村莊的農田、水系邊界而劃定,包含與古村發展息息相關的耕地農田、水系等非建設用地,占地面積264.76公頃。
保護控制措施方面,最嚴格的為核心保護范圍。規劃提出,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活動以保護、修繕、改善以及內部改造為主,除確實需建造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新建、擴建和改建設施在高度、體量、色彩、材料等應當與整體歷史風貌相協調,規模較大的建設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經過專家評審。
應重點保護歷史里巷,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和比例關系,保持、或盡量恢復石板鋪砌;建筑功能以傳統民居和不污染環境的公共建筑為主,建筑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應與港頭村傳統建筑風格相符合,建筑高度為二層或以下,色彩控制以灰色調為主。
實現古村的保護與有機更新,新村的可持續發展
港頭村建設控制地帶內除保持傳統建筑原有傳統風貌外,要嚴格控制新建建筑物、構筑物的體量、色彩、使用性質、材料、工藝等。新建建筑物、構筑物在基底面積、高度 、面闊、進深等應與原有傳統民居院落體量相協調,不應建設過大體量建筑,從而破壞原有空間尺度。新建建筑物、構筑物在色彩上要沿用傳統建筑的傳統色彩,應以明度較高的灰色調為主色調,與整體色彩協調統一。新建建筑物、構筑物在使用性質上要以居民、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為主,不得修建破壞古村落歷史風貌、建設污染環境的生產性質建筑,允許和鼓勵無環境污染的本地區傳統手工業生產。
古色古香的港頭村
港頭村區位圖
在滿足建筑分類評估和保護措施要求的前提下,村民住宅更新設計應布局合理,順應村落里巷脈絡肌理,建筑材料、外觀、建造工藝等要有本土特色,村內新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 實現古村的保護與有機更新,新村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同時提出,環境協調區內建設項目的審批應與村莊發展主題相符合,避免破壞傳統村落周邊山水背景與環境格局的建設開發行為。區內重點對自然環境和景觀風貌進行控制,保護古村周邊歷史與自然環境的完整性,禁止開山破石、水系填埋、占用農田等建設行為;必要的整治措施需經相關部門審批,并進行論證。連片耕地是傳統村落重要的歷史環境要素,應予以保護,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或隨意改變耕地用地性質的建設行為,嚴格按照用地規劃要求實行。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