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業調研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金融服務業活動仍然活躍,跨境理財通的成功推出最引人注目,各種創新舉措突顯出大灣區的潛力。但大灣區金融服務業發展也面臨挑戰,投資者教育和數字化服務是關鍵突破點。
據悉,該報告由普華永道通過深入訪談金融服務行業的專業人士及其他市場參與者,剖析大灣區金融服務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熱點,探討三地的市場的共性與差異。報告指出,受訪者對大灣區金融服務行業的關注點聚焦在以下六個領域,包括生活圈位移,數字化加速,認識市場差異,跨境理財通及其他相關改革,應對人才挑戰,共建綠色灣區。受訪者認為,隨著大灣區深度一體化的發展,未來大灣區將會帶來無限機遇,金融服務業與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進程密不可分。
跨境理財通帶來新機遇
“從跨境理財通到專業資格互認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在不斷豐富大灣區的內涵。大灣區正在為市場參與者帶來一系列新機遇和挑戰。”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
去年年底推出的跨境理財通已經成為金融服務業如何在大灣區發展的最具體指標之一。與現有的滬港通計劃不同,跨境理財通是銀行對銀行,而不是交易所對交易所;同時它也是針對大灣區的,并定義了“合格大灣區投資者”及其范圍。受訪的市場參與者認為,這為大灣區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人才獲金融機構青睞
應對人才挑戰也是本次調研報告重點關注的問題。調研發現,未來兩年除金融人才以外,金融機構還在尋找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人才。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伙人楊尚圓表示:“金融機構除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及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還需要找到合適的人才以開發和升級其數字化服務。促進人才流動有助于應對這一挑戰,但這需要更廣泛的資格互認。在大灣區多元化發展中,市場參與者需要靈活創新的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廣州在大灣區金融服務業上有哪些優勢?報告發布現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廣州擁有雄厚的傳統制造業的基礎,同時廣州在綠色金融方面出臺的相關政策奠定了大灣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基調。”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朝露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摘自報告內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