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廣東黃埔陂頭嶺遺址入選32個初評項目。近日,該遺址考古紀錄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國內最具權威的年度考古獎項,是幫助公眾了解和認知豐富悠久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黃埔陂頭嶺遺址位于黃埔區龍湖街道黃田村西北,處于規劃中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環九龍湖總部核心經濟帶的中心位置。
配合工程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約4500年至2200年。
其中,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遺跡,數量眾多,這一時期遺存原分布范圍可能超過10000㎡。
48座窖穴是發掘最令人矚目的發現,H25規模最大,平面近圓形,最大徑2.74米,深度達5.2米,是目前嶺南地區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由此可見當時陂頭嶺先民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和社會物產儲備的豐富程度。
黃埔陂頭嶺遺址是繼2017年黃埔湯村茶嶺遺址和甘草嶺遺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現,而數量、規模、密集程度則遠超后者,也為嶺南地區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遺存所罕見。這批窖穴遺跡對研究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早期農業的生產規模和社會發展階段等都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瑞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