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AED擴面、全科醫生倍增……廣州推進20項衛健重點工程

    2022-03-01 08:34:08 來源:大洋網

    昨日,2022年廣州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暨全市公共衛生委員會工作推進會召開,總結2021年廣州市衛健系統工作,部署2022年重點任務。去年,廣州各項衛生健康重點工作都有新突破,醫療資源總量保持穩定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5814個,床位達10.65萬張,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達18.77萬人。

    今年,廣州將重點實施包括院士項目引領工程、高水平特色醫院建設工程、AED擴面工程等20項衛生健康工程,以這些重點工程為抓手,全面推動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有新突破

    疫情防控市民滿意率連續兩年超九成

    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5814個,床位達10.65萬張

    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達18.77萬人

    廣州地區的三甲醫院增至42家,復旦版全國百強醫院保持9家,排名前十專科數量增至40個

    城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廣州居民健康指標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人均期望壽命達83.18歲

    2022年有新期待

    制定并實施高水平特色醫院“1+9”建設方案

    布設實驗室檢測45分鐘可及服務圈

    2022年,全市醫養結合機構數量達120家

    2022年底,實現100家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接入“廣州健康通”

    完成地鐵站點、“三站一場”等交通站場、市屬學校合計800臺AED的配置

    設置8名市級公共衛生首席科學家、11名區級公共衛生首席專家、187名社區公共衛生總師

    2022年,培養不少于3500名基層醫生,實現80%以上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向符合條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出診等服務

    老年友善機構覆蓋率力爭從2021年的30%提升至80%;65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導率達60%;全市創建不少于22個符合條件的老年友好型社區

    為廣州市戶籍和持有有效居住證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辦理老年人優待卡

    2022年,力爭實現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數達到3.5名;兩年內,實現各區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倍增

    去年疫情防控

    市民滿意率超九成

    2021年,廣州市衛生健康系統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受住了疫情重大考驗,發揮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撐作用,市民滿意率連續兩年超九成;各項衛生健康重點工作都有新突破,醫療資源總量保持穩定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5814個,床位達10.65萬張,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達18.77萬人,廣州地區的三甲醫院增至42家,復旦版全國百強醫院保持9家,排名前十專科數量增至40個,華南地區醫療中心地位穩固,城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居民健康指標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人均期望壽命達83.18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都創有統計記錄以來最低。廣州去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廣州市老年人照護需求綜合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全市統一、結果通認的評估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全國率先成立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

    去年,廣州市在全國率先成立政府主導、專業支撐、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市、區、街(鎮)和社區(村居)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由市委書記兼任第一主任,市委副書記、市長兼任主任,成員單位涵蓋各區及市委市政府55個部門,下設8個防治專項小組,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健康委,辦公室主任由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長兼任。截至去年底,全市11個區、175個街(鎮)和2738個村(社區)參照市級模式均相繼成立了公共衛生委員會,市區兩級黨政主要領導兼任本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第一主任和主任。

    2021年12月初,召開了市公共衛生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聽取了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工作有關情況的匯報,審議了市衛生健康委牽頭起草的“1+1+6”政策體系,即《廣州市公共衛生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和各防治專項小組成員名單及職責》《關于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方案》和6份制度配套文件,為各級公共衛生委員會規范有序開展工作提供制度機制保障。今年召開的市黨代會,明確提出充分發揮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的任務要求。

    全市各級公共衛生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不斷加強對本地區公共衛生工作的統籌、協調、指導、監督,主動探索開展相關創新活動,積極推動各行各業各部門建立綜合治理、齊抓共管的新格局。全市基層也因地制宜探索新舉措,將公共衛生工作有效地融入社區日常治理中。如黃埔區推出涵蓋6大項34小項的“公衛六條”體制機制改革舉措;海珠區正在探索推進區、街、社區三級公共衛生委員會辦公室實體化運行模式;荔灣區組建區、鎮(街)兩級專家庫作為轄區公共衛生決策參謀等。

    今年推進的部分衛生健康重點工程

    黨建工作“2+3”工程

    在綜合考量各單位黨建與業務工作融合的基礎上,重點選樹公立醫院制度建設的兩個示范(1家綜合性醫院、1家專科醫院)和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的三個示范(公立醫院抓黨建“四有”工程、公衛單位抓“固本強基”工程、機關處室抓模范機關“三個表率”目標等3個基層黨組織)。

    院士項目引領工程

    重點推進鐘南山院士重大和突發傳染病診治技術和產品孵育轉化研究體系、侯凡凡院士居家腹膜透析質量體系、宋爾衛院士區域乳腺腫瘤防治示范體系等項目建設,引領提升廣州市傳染病、腎臟病、乳腺疾病診療能力和水平。

    高水平特色醫院建設工程

    針對委屬醫院特色不夠明顯,綜合實力與省部屬醫院有較大差距,在“頂天立地”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有待加強的現狀,制定并實施高水平特色醫院“1+9”建設方案(1個總體方案、9家委屬醫院三年行動專項方案),對標對表形成任務清單,并將建設工作納入績效考核。

    AED擴面工程

    擴大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配置數量和覆蓋范圍,提升公眾應急救護能力。2022年,制定出臺廣州市AED配置方案,明確公共場所AED設置原則、配置標準、維護方式等具體內容,并按照配置標準,完成地鐵站點、“三站一場”等交通站場、市屬學校合計800臺AED的配置。

    疾控核心能力提升工程

    著力在實驗室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兩大方面提升能力。

    在實驗室建設上,實施“1+4”項目:即市疾控中心進一步拓展技術,實驗室技術能力達到國內省級疾控中心第一梯隊水平;布設實驗室檢測45分鐘可及服務圈,越秀區、白云區、黃埔區、番禺區4個區域檢測中心對標市級疾控中心重大公共衛生檢測能力開展建設。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實施“四個一批”項目:即引進一批專業技術力量,確保在編在崗的疾控中心人員配備情況國內領先;外送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從市、區疾控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選派中青年骨干到國內公共衛生工作開展先進地區、先進單位全脫產跟班學習;內部交流培養一批實戰人才,實施市區人才雙向定崗鍛煉計劃,實現市、區業務能力一體化建設;遴選一批區域專家,設置8名市級公共衛生首席科學家、11名區級公共衛生首席專家、187名社區公共衛生總師,分別承擔不同層級技術引領和業務咨詢指導工作。

    衛健“攻城拔寨”工程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市一醫院磐松樓2號樓、市中醫醫院新址工程、市紅會醫院住院綜合樓、市八醫院醫護值班綜合樓、市胸科醫院第一第二批肺科樓和綜合住院樓、市惠愛醫院芳村院區明慧樓等項目建設;按計劃實施市一醫院整體擴建、市八醫院三期、市惠愛醫院芳村院區明澤樓、市十二醫院易址新建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市婦兒中心南沙院區、增城院區,中山大學附一醫院(南沙醫院)等項目建設。

    智慧就醫工程

    擴大“廣州健康通”應用范圍,2022年底,實現100家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接入“廣州健康通”。拓展互聯網醫院服務模式,全市三級甲等醫院全面普及互聯網醫療服務,為患者提供精準預約、在線復診、遠程會診、電子處方、延伸醫囑、送藥上門等服務。增強民生服務精準度,在12320熱線和網站中設立衛生健康服務民意調查和定期分析機制,精準掌握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對衛生健康服務的要求,有針對性地予以研究解決。

    簽而有約工程

    優化升級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通過“廣州健康通”實現為簽約居民提供在線簽約、健康咨詢、預約就診、健康管理等服務。推進簽約居民健康數據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家庭醫生團隊的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等信息,規范履約行為,確保“簽而有約”。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與醫保系統業務銜接工作,減輕基層負擔。探索修訂醫保基金購買基本醫療服務項目范圍。2022年,培養不少于3500名基層醫生,實現80%以上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向符合條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出診等服務,增加簽約居民的獲得感。

    健老護小工程

    出臺醫養結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2年,全市醫養結合機構數量達120家,創省級示范機構2家;老年友善機構覆蓋率力爭從2021年的30%提升至80%;65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導率達60%;全市創建不少于22個符合條件的老年友好型社區。推進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實現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數達3.1個,總結推廣廣州市托育機構優質服務示范點經驗,推動11個社區普惠托育試點。

    老年人優待提升工程

    提升老年人優待服務水平,為廣州市戶籍和持有有效居住證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辦理老年人優待卡。

    全科醫生倍增工程

    推進《廣州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方案》,出臺市區兩級全科醫生轉崗和規范化培訓方案。2022年,通過全科醫生轉崗和規范化培訓,力爭實現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數達到3.5名;兩年內,實現各區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倍增目標。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穗衛健宣

    關鍵詞: 公共衛生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三|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ass亚洲**毛茸茸pics|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