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讓深山里的瑤文化大展異彩
講述人:湖南江永縣源口瑤族鄉清溪瑤族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田萬載
【資料圖】
江永縣的清溪瑤、勾藍瑤、古調瑤、扶靈瑤,在歷史上被統稱為“四大民瑤”。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瑤族歷史文化,退休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對江永“四大民瑤”的研究中。
通過走村串戶尋訪老瑤胞、查閱碑記文史,我寫下了16本日記,抄寫了24塊碑文,搜集了從明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各類文史契約等原始史料2萬余件,收藏了1460件古代瑤民用具,還歷時6年撰寫了15萬字的《清溪村志》,成為江永縣第一部村志。
為了搶救瑤族非遺文化,我還買了兩部錄音機、兩臺攝影機,歷時十年,把老瑤藝人表演的長鼓舞、哭嫁、坐歌堂、耍春牛等傳統非遺文化記錄下來,翻譯整理、編寫成冊,并推動瑤族長鼓舞、瑤族婚俗“坐花席”、《佳期詩》成功申報江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瑤族長鼓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收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我萌生了在自家宅院辦博物館的想法。于是,我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清溪瑤族歷史文化博物館”,把3萬多件“寶貝”分門別類地展陳起來,分設狩獵、刀耕、農耕、教育、民俗等10個主題展廳。2017年3月免費向社會開放以來,這里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還舉辦了160余場文化活動。
為了更好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我牽頭組建“草根文化宣講團”,以博物館作為宣傳陣地,結合館藏優良家風、紅色文獻資料,以漁鼓、快板等非遺文化創新宣講形式,自編瑤族碟筷舞《北京喜訊到瑤寨》,向當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
雖深居瑤山,但這個小小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卻已遠近聞名,被江永縣關工委命名為“優良家風傳承基地”、縣委黨?,F場教學點。我愿做瑤文化守望者,讓這古老多彩的文化被更多人所認識、喜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陸健、王建宏、張文攀、趙秋麗、李志臣、龍軍、禹愛華、趙嘉偉、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廖瑩、楊云杰、李芳、蘇蕾、呂長蕊、陳健林)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30日?07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文化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