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歡聚、陪伴,也是增進感情的紐帶。從1983年開始,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作為除夕夜必不可少、最具儀式感的文化大餐,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走過了40個春秋。40年,春晚也在時代的變遷中經歷了內容主題、媒介技術、交互方式、舞美呈現上的諸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始終如一的溫情陪伴。如約而至的2023年春晚一如既往地通過溫情團聚打開了文藝表達的新語境;但不同于其他文藝晚會,近5個小時的長度,“霸屏”年度最黃金的時段,春晚本身就是一場由文藝領銜、為人民高端定制的特殊儀式。
與人民連心、與舞臺聯歡、與時代聯動
(資料圖片)
2023年春晚的公益短片和微電影把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詮釋得精準細膩,“普通人”在本屆春晚中占據了C位。舞臺直接開放到了生活中,公益短片和微電影打破了舞臺敘事的局限,明星、素人演員、人物原型渾然一體。微電影《我和我的春晚》將戲劇邏輯、電影視聽語言、文藝舞臺表達“一鍵鏈接”。電影散場,一聲小號,主角坐在觀眾席潸然淚下,舞臺上已經響起了《早安,陽光》的串燒。臺上人物各異,都有平凡的身份、和時代同一的精神,此刻他們是演唱者,更是代言人。
春晚“聯歡”的屬性,決定了受眾本身就是春晚的一部分,春晚要兼具“大劇院”和“文化廣場”的功能。擺在舞臺前的一張張圓桌,恰好點明了“聯歡”的意義,可見春晚從40年前,就定義了它的媒介屬性。先導歌曲視頻《你好,陌生人》取材于央視新聞短視頻捕捉到的溫暖瞬間,展示了新聞和文藝工作者的誠意,借助互聯網云合唱,拓展了參與的范圍。這些節目都借助“聯歡”“聯網”“鏈接”理念和技術,更高級地踐行了“人民的春晚”,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
傳統文化之美和年輕生活方式的對接
本屆春晚的歌舞創意類作品引人注目,《碇步橋》《錦繡》《滿庭芳·國色》等一系列作品不僅是歷史在當下舞臺上的鏡像,更帶給觀眾哲理性的審美體驗。其實,“90后”“00后”“10后”不乏“歷史達人”,他們的游戲、手辦、昵稱很多都采集于歷史,潮服、口紅和平板桌面是中國傳統配色,這些都是春晚和年輕生活方式的對接。上到文化自信的養成,下到“朋友圈”的被點贊數,都是一種以美為媒的文化默契。
其中,《錦繡》是舞劇《五星出東方》中節選并改編的節目,演員幾分鐘內在舞臺上“織成錦”,全景中我們看見了舞蹈與歷史的關系,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場景的復原,是舞蹈藝術和現代視覺技術的精準配合,更是當代文藝的精品。
此外,《當神獸遇見神獸》是兒童節目的突破,孩子們的需要不僅是“小白兔,白又白”的韻律,以“AR”現身的“白澤、麒麟、甪端”是對當代“神獸”的呼應,也是創作者對兒童認知的尊重。
從展現“民族、民間、民俗”到詮釋“大文化”
文藝節目本身有輕盈靈活的一面,它可以迅速地建立與時代的關聯。不僅是搭建一方舞臺,發出一份邀請,也是通過春晚的現代傳播模式,轉化每一個藝術個體。非遺、武術、戲曲等傳統的春晚內容今年都有所突破。譚維維和南音合作的《百鳥歸巢》,流行與古典和諧統一。《華彩梨園》在除夕22時12分左右的黃金時段播出,加入了古老唯美的莆仙戲,即使看不懂也可以欣賞其寫意之美。《演武》加入戲劇元素和明星元素;“非遺”中的高蹺、中幡短小精悍;《家園》的民族歌唱家個個精氣滿滿,白銀靖遠籍民謠歌手張尕慫抱著三弦的憨態笑臉,開心得讓人感動,這里就是他們的家園!這些民族、民間、民俗的段落在2023年不僅是獵奇、展示,更是延伸到了“大文化”的精神狀態,從節奏和組合創意的角度都更加高級,現代感十足。
此外,“大文化”的細節也體現在舞臺藝術方面,電視晚會一直都是藝術與時代表達的結合體。本次春晚,現場以古典詞牌“滿庭芳”為主題的演播廳穹頂取自“廟底溝彩陶花瓣紋”,在古漢語中“花”和“華”同音,“華”的本義為“花”。以“花”的元素寄托一份中華大家庭盡展芳華的美好愿望。從視覺設計到節目內在邏輯,舞美團隊依托內容創意追求技術創新,為觀眾帶來了簡約清新、底蘊豐厚的視效傳達。同時,新媒體時空介入感帶來更多的創意空間,更多地把“聯歡”與“聯網”對接,一個“聯”字,既是聯歡之“聯”,也是互聯網之“聯”,打開了春晚與時俱進傳播的新局面。節目的創作越來越打破傳統,海納百川,互聯網視頻內容的介入更自然親和,豎屏的傳播使觀眾可以多角度、個性化地看春晚。
當然,巨大的影響或許也伴隨一些批評和質疑,春晚也須與時俱進,勇往直前。
(作者系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副主任)
[ 責編:董大正]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