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推出“人才新政22條”,大學畢業生可以“先落戶后就業”;武漢提出對大學畢業生購房給予優惠;鄭州提出,對引進的院士和其他國家級領軍人才給予獎勵……
近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城市圍繞人才引進頻出新政。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人才爭奪的背后,凸顯出各地為發展積蓄人才力量的現實渴求。
優惠多多,
今年7月19日,成都發布“人才新政12條”。4個月過去之后,當地媒體報道,新政實施以來,全市共登記落戶人才9.5萬余人,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為落戶主體,占79.7%。
該市推出的人才落戶制度包括,推行“先落戶后就業”,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同時,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事實上,當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正在收緊戶口指標時,眾多二線城市則面向各類人才敞開了大門。
南京提出,高校畢業生可直接申請落戶;武漢規定,畢業3年內無需買房即可申請落戶;濟南則全面放開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落戶限制。
擁有戶口能給人帶來歸屬感。一位落戶成都的大學畢業生在受訪時這樣表示: “沒有戶口的話可能有點漂的感覺,因為已經在外漂了一段時間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想以后還是這樣的狀態。”
激烈的人才爭奪中,放開落戶限制是最基礎的條件。在房價經歷較大幅度攀升之后,為了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安居壓力,各地也推出相關舉措。
這其中,武漢將建設3605套大學生人才公寓,面向畢業3年內留在武漢創業就業的無房大學生,最長租期可達3年。南京則規定,符合相關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申請30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或600至1000元的租賃補貼。長沙對到當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兩年內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最高每年可達1.5萬元。
一套60平方米的公租房,包含物業費在內每月的租金只需要170多元——這是西安市為引進人才推出的新舉措。該市規定,1至2年的政策紅利期(過渡期)滿后,如果還想繼續租住,可按照市場租金續簽合同。
各地吸引人才的舉措中,很多地方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購房。如武漢市就明確,對于完全產權安居房,以低于市場價20%向大學畢業生出售;對于共有產權安居房,房屋產權20%份額由項目開發企業持有,80%份額按市場價格向大學畢業生出售。
除了讓政策惠及高校畢業生之外,各地還對高端人才給予了進一步的資金支持。
在浙江義烏,市政府日前宣布,對入選“義烏英才”計劃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社會事業發展緊缺人才,5年內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2000萬元、400萬元獎勵。
廈門則對一流頂尖團隊給予1000萬元至1億元資助。長沙未來5年將投入百億以上資金,吸引儲備100萬人才。而在鄭州,除了高層次人才之外,還要對新引進落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歲以下的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和技工院校預備技師(技師),三年內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推出的舉措,已經不再單純盯著高層次人才,而是將政策惠及普通高校畢業生。成都市有關負責人說:“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決于年輕人。”
立足創新,
11月8日至10日,2017年浙江·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舉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498名海外人才攜帶564個高質量創業創新項目參會交流。
這些項目與杭州的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包括人工智能、信息產業、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
“舉辦大賽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成一批優秀項目落地杭州,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杭州市人社局局長葉茂東介紹,從2015年起,杭州已先后舉辦兩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共有50個項目落戶在杭州。
而杭州引來的絕不僅僅是50個項目。在這背后,為各級各類人才搭建創新發展空間是該市的一項重要舉措。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杭州已經先后打造了11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其中,在未來科技城的2579名海歸手中,誕生了3200家科技企業,稅收年均增幅達到了66.2%。
專家分析,在新的技術變革背景下,科技、信息產業打破了傳統產業多由中心城市向其他次中心城市輻射的格局,一些二線城市不僅承接了產業轉移,也成為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發起者。
其中,杭州在以電商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孵化下,支付應用和網購模式從這里“出發”惠及全國;而成都,“手游之都”的產業發展方向,使得其游戲產業成為新經濟的重要亮點;在貴陽,大數據產業搞得風生水起……
當城市間對于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一些政策層面的共性利好,已經不足以吸引到高層次人才了。有專家認為,吸引這個層次的人才,要靠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同樣以杭州為例,據統計,近5年該市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5萬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41名、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506名,自主申報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達121名。
正是大批創新人才的到來,為杭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移動互聯網等在當地快速崛起。這些人士,不但學歷高,而且擁有世界前沿技術,有廣泛的國際人脈和強烈的創業需求,他們的到來,讓自己的創業種子萌發,落地開花結果。
升級服務,
今年以來,長沙市在鼓勵人才創新創業方面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在發布“長沙人才新政22條”的同時,還密集發布了一系列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
其中,出臺30條具體舉措來振興實體經濟;出臺“1+4”政策體系,推進科技創新;出臺若干意見,支持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出臺專門文件,推動區域開放……
梳理這些政策可以發現,其覆蓋人才安居、子女就學、配偶隨遷,以及就醫保健、辦事服務、榮譽激勵等各個方面。
該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出臺這些舉措,堅持的是“不做表面文章,不開空頭支票”“能管用、可操作、剛性強”的原則,是奔著問題,針對“痛點”提出的對策,是經過反復研究修改,最終實現滿滿都是“干貨”的一攬子政策。
記者注意到,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舉措,越來越注重系統性和全方位的服務。
這些舉措包括,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窗口,明確專人負責,統籌解決高層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戶、醫療、保險、職稱評定、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還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定期開展健康體檢等。
事實上,各地全面升級人才服務體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各級各類人才對于發展環境的關注。
一般而言,吸引人才的要素,除了外在的薪資、待遇、戶籍、房價、職業發展空間之外,還有很多隱性因素值得關注,如教育、醫療、行政效率和透明度等。
在有關機構的調查中,一座城市之所以難以對人才形成吸引力,其重要因素在于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落后,城市發展的封閉性導致地方勢力盤踞,人才參與競爭和發展的空間狹隘等。
那么如何打造城市環境呢?專家視野中,城市環境分為軟硬兩部分。
其中,硬環境的組成,既包括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包括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優化。作為知名的旅游城市,成都、杭州等自身就具備超越其他城市的吸引力。
對于更多的城市而言,則需要傾注精力,打造吸引人才的軟環境。
在這個層面上,專業人士認為,一座城市打造軟環境的核心內容,應該著力于用完善的公共服務來節約人才的時間成本,用公正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來減輕人才的公平憂慮,用文明城市的形象來減輕人才擔心的道德摩擦,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環境和空氣環境來強化人才的居住信心。
人才爭奪中,城市競爭也不斷加劇,接連推出政策。專家建議,各地圍繞吸引人才出臺的政策舉措,應該結合本地現實,避免單純依賴政策堆疊,要多在發展環境打造上下功夫。(記者董立龍)
引才,更要注意育才
“比起‘智能’,我們更缺‘人工’。”12月1日,騰訊研究院發布了《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其中透露,保守估計,截止到2017年10月,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萬以上。
因為人才缺口較大,人工智能崗位平均薪資遠高于一般技術類崗位。上述白皮書介紹,過去3年中,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平均招聘薪資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長。
可以預見,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會帶來相關人才的短缺,各地出臺政策吸引人才無可厚非,但同時,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一樣重要。
專業人士認為,相較于大家爭搶,不如及早謀劃如何育才。
同樣以人工智能人才為例,專家建議,我國的高校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的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
在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卡耐基梅隆大學推出的CMU AI計劃,該計劃旨在整合校內所有人工智能研究資源,促進跨學科合作培養人工智能人才。
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地方,人才的培育方式可能都會不同。比如,人工智能發展現在最需要的是數據和算法之間的合作,也就是公司和大學的合作。例如紐約大學就與Facebook合作建立了一個數據科學中心,紐約大學的博士生可以申請在Facebook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長期實習。
而對于一些制造行業所需大工匠,可能需要職業教育機構和企業相結合來培育。比如不久前在世界技能大賽上為國爭光的技術工匠,他們就是通過長期實踐培育了非凡技能。
當然,每一種人才培育的方式背后,同樣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和鼓勵。有專家建議,要鼓勵企業創辦研究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實驗室,還要鼓勵科研人員在高校和企業之間流動,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
愿為人才所設置的政策越來越好,去調動全社會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