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中國經濟亟待破解哪些新矛盾?必須堅守哪些底線?
2018 高質量發展,步子這樣邁(經濟熱點)
解讀人: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高培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立足新方位,面對新矛盾,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近日,我們邀請4位專家共同解讀今年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
怎么看2018年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怎么看2018年的高質量發展?
潘建成:高質量發展階段內涵非常豐富,重點是把握與過去近40年高速發展階段的對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高速發展也伴隨著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收入差距擴大,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受制于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的因素增多,經濟風險不斷積聚,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凸顯。這樣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意味著依靠產品質量和品牌而不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和資源價格來開展競爭,意味著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升,意味著經濟內生動力、創新動力的增強,意味著金融與實體經濟更緊密的融合,意味著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意味著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度不斷完善。
劉尚希:高質量發展涉及三個方面:物的質量——商品服務等供給的高質量;人的高質量——人口、勞動力素質,勞動者技能的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生產生活所處環境的改善。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涵是結構升級,是結構的高階化。這個結構,不僅是經濟結構,還包括區域、分配等發展結構的優化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表明我們的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追求高質量發展與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一脈相承。
如何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
記者: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下滑,特別是民間投資積極性仍不夠高。2018年,如何激發民間投資以及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潘建成:2017年投資增速回落是正常的,這一定程度上正是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的體現,其中1—11月民間投資增速為5.7%,一年中雖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比2016年同期加快2.6個百分點。采礦業民間投資大幅下降近20個百分點,鋼鐵、有色金屬等資源密集型產業也出現明顯下降,但IT設備投資增速高達27.5%,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速高達24.8%,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增速也達到14.8%,表明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民間投資的積極影響。
激發民營企業活力,重在進一步落實產權保護政策,完善企業經營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從根本上說,這是主動夯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微觀基礎,而不是被動應對數量上表現出的投資增速回落。
劉尚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主要是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反映了市場主體活力不足。國企改革取得更多突破,能為民間投資提供更大市場空間。今年工作重點首先要以產權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抓國資、國企改革,大力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
發展國有經濟,重點要放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上。從國有企業轉到國有資本,是國有經濟微觀基礎的重大變化,分清產權和所有權,為國有資本更靈活地配置創造條件,為國企改革創造條件,增強了國有經濟的包容性、開放性,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可以相互融合,民間投資有更大天地,也使大量國有資本存量資產得以盤活。
防控金融風險為何是重點?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這是否意味著金融形勢趨于嚴峻?防風險該抓哪些“牛鼻子”?
高培勇:從國內看,當前金融風險與財政領域的風險交織。財政領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就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近些年,在拉動GDP和“出政績”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不少地方長期積累形成了龐大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一些地方違法違規舉債、違規擔保屢禁不止,這些違法違規債務,很多是向銀行舉借的。一旦處置稍有不慎,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因此,防范金融風險,必須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通過供給側改革,控制財政風險的源頭,疏解和釋放風險壓力。在有效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的同時,還要全面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打好防范化解財政風險的基礎。
趙昌文: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首先是因為近年來實體經濟與金融、房地產之間的發展嚴重失衡。金融業凈利潤遠高于制造業,導致創新要素“脫實向虛”,互聯網金融熱、資本運作熱、就業金融熱較明顯,不利于創新驅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其次,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金融創新泛濫,過度金融化、資金空轉現象較突出,金融風險日漸積聚,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安全基礎受到一定威脅。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反映,無論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嚴重失衡,還是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都充分說明金融業強勁的虹吸效應會大大削弱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要著力解決“脫實向虛”問題,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再平衡。除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還要積極推動金融業薪酬激勵機制改革。
劉尚希:越是高質量的發展,越要防范重大風險,保持穩中求進。社會分工越發達,彼此依賴性越強,“風險網”上任何一個點發生風險,會傳導、引致更多風險。目前,很多創新是顛覆性的,又有“無界”的特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特別要防范化解“對風險管控不當”引發的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