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一聲汽笛劃破長空,2800頭來自澳大利亞的肉牛,搭乘“安哥斯快車”號輪船,經過18天的海上旅行,安全抵達滄州黃驊港綜合港區通用散雜貨碼頭。“黃驊港前11個月進出外籍貨輪近600艘次,涉及六大洲、23個國家。渤海新區自宋金時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起始點,在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儲禮君說。
滄州黃驊港作為環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長性的深水億噸綜合大港,已建成20萬噸級航道和3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躍居中國第一能源大港,被評為“中國最美港口”。2016年以來,滄州黃驊港吞吐量增速持續領跑全國35個規模港口,2017年前11個月完成吞吐量2.5億噸,同比增長10.9%;集裝箱完成吞吐量58.7萬標箱,同比增長6.7%。尤為重要的是,在黃驊港與荷蘭鹿特丹之間形成了世界上最短的亞歐大陸橋,比傳統的亞歐大陸橋運距縮短近500公里,滄州黃驊港因此被譽為“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目前,“黃新歐”國際集裝箱班列和黃驊港到東南亞國際直航航線已成功開通。
“滄州黃驊港實現了由單一煤炭輸出港向國際化綜合港口的轉變,特別是打造綠色港口,既是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求。我們要讓更多群眾感受現代港口的風采。”儲禮君說。
煤粉是黃驊港煤炭港區不可避免的粉塵污染物。為實現對煤粉的再利用,煤炭港區運營單位神華黃驊港務公司攻克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并建造了粉塵處理池。這個智能治污設施的建設,可將吸塵車清掃收集的煤粉塵以及排水溝等地沉淀的煤泥,轉換成煤塊,變廢為寶。“現在平均每天可回收10噸左右煤炭。”神華黃驊港務公司生產服務中心負責人張建召介紹。這項舉措開全國煤炭港口之先河,為滄州黃驊港建設“綠色港口”,做大做強港口經濟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實際工作中,滄州渤海新區始終注重生態建設。正在建設的滄海文化風景區項目,秉承“源于江河、融入世界”的宗旨,利用海水資源,將生態環保和旅游文化融于一體,有利于改善沿海生態環境,拓寬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品位。項目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12.5平方公里。滄州渤海新區文化旅游辦公室負責人楊勇介紹,滄海文化風景區立足打造獨特“濱水(海)城市”格局、勾畫生態“滄海”核心、描繪精彩“美麗海港”名片,最終形成“城在水中、海在城中、人在景中”的水空間格局。
目前,渤海新區已向世人展現靚麗容顏:貝殼湖碧波蕩漾,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世博館獨具異域風情,海鹽博物館展現著渤海人的智慧。如今的渤海灣畔,海水清澈天蔚藍,貨輪穿梭于海面,海鷗飛翔于藍天,美麗的黃驊港向八方來客述說著自己的生動傳奇。
新時代繪就新藍圖,新思想引領新航程。今后,滄州渤海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港口經濟,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臨港產業聚集、開放合作和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國際生態綜合大港,努力在全省港口經濟發展中扛旗爭先,為建設經濟強省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