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自本月12日上映以來,引發各界熱議。短短幾日內上演口碑票房大逆轉,雖然上映之初經歷了評分風波,但影迷們毫不吝嗇地表達喜愛之情,在朋友圈轉發觀影感受、觸動心靈的臺詞,甚至二刷影片,不少人贊其為“中國最好的青春勵志片”。
很難定義《無問西東》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對其評價也頗有爭議。有人說它是一篇并不理想的命題作文,有人說它是長篇抒情MV,還有人說它是亂糟糟的故事雜燴。然而,當燈光亮起,影院里人們流著淚看完影片,并向梁啟超、陳寅恪、馮友蘭、錢鐘書、朱自清等大師們默默致敬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部叩問人生、直抵心靈的電影。
影片最打動人心的不是“無問”,而是持之以恒地對于生命意義的追尋和拷問。全片由四個時代的四組人物故事組成,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掙扎和糾結的,他們一直在追問,要選擇怎樣的人生?四個故事獨立成篇,又有內在聯系。上世紀20年代,聽泰戈爾講“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之后,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清華學生吳嶺瀾的故事。上世紀30年代,聽到吳嶺瀾說“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之后,毅然投筆從戎、戰死沙場的世家子弟沈光耀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不斷拷問自己“你想好怎么過這一生”之后,篤定地選擇“愛你所愛,行你所行”,毅然選擇為國家、為愛獻出一生的清華畢業生陳鵬和王敏佳的故事。最后一個故事發生在當下,是在“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之后,廣告總監張果果作出堅守初心的人生選擇。
客觀而論,《無問西東》的缺陷是明顯的,兩個多小時擁擠著四個獨立的故事,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情節富于跳躍性,彼此間的承續關系隱晦含蓄到頗多牽強。甚至于敘事上失衡,影像上失焦,音樂上失重,最讓人詬病的則是剪輯上大起大落的跳躍,由于缺少過渡和銜接,多次出現觀眾深深沉浸在某一段情緒中的時候,被突然的年代場景轉換“斷了片兒”。可奇怪的是,盡管有諸多“不完美”,《無問西東》依然能超然物外,氣度昂然地掀起“旋風”,足見其的確以“無問”發“大音”,觸動到了時代的痛點和人們的心靈。
事實上,每個年代的人,都面臨著“西”和“東”的糾結。只是曾經,在年輕人心中搖擺的,死為西,生為東;家為西,國為東;功名為西,堅守為東……而如今,我們的“西東”呢,大多無外乎高薪還是清閑,高富帥還是暖男,職位晉升還是“小確幸”,這“西東”和影片主人公一比,是不是就渺小到塵埃里去了呢?
反思當下,許多年輕人埋頭于生活的茍且,“詩和遠方”已經成了一種奢侈,而對于純真、信念、風骨乃至家國情懷等美好而宏大的命題,似乎都無暇顧及,也羞于提起。《無問西東》這樣的影片,起碼讓我們又重新看到了很久未見的熱血青年原本應有的樣子:他們白衣勝雪,眼眸清澈如泉,堅守赤子之心,無問東西,于是我們也跟隨他們一起,見到大江大海,日月山川,拾起那份被遠離被丟棄的初心,開始昂揚前行。
“一年幾變枯榮事,百尺方資柱石功。”相對于一味迎合消費大潮的商業電影人,我們更愿意等待那些懷抱初心、堅守情懷的導演繼續成長、不斷成熟,期待更多能讓觀眾熱血奔涌的國產影片涌現出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劉禹錫詩云:“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幸哉!我輩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時代,自當投入到波瀾壯闊的祖國建設中去,但秉初心,“無問西東”。
關鍵詞: 初心